勤劳的人吃羊腿 懒惰的人喝凉水
——奋斗的新疆各族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克托海乡苏依提喀一村,32岁的图妮萨柯孜·达乌现在在村制衣厂工作,操作缝纫机的技能一天比一天熟练了。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之前全家5口全靠丈夫一人的收入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只有四五千元。“现在村里合作社办起了制衣厂,我一个月就能挣1500元到1800元。来这儿我培训了40天,现在是做裤子的裤腿,每天大概能做70个,一天能挣60元左右呢。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课,学校都有午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说起现在的生活,图妮萨柯孜·达乌一脸兴奋。她笑着说:“我对现在的工作挺满意的,每到开工资的日子非常高兴。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我给孩子、家人买了东西,看着他们高兴我也很高兴。以前在家里挺无聊的,现在在工厂上班每天都感到很充实。”
在乌什县亚科瑞克乡拜什克然木村,79岁的托尔荪·麻木提仍在村里的贫困户集中种植地上劳作。老人精神矍铄、动作利索,种起辣椒来干劲不亚于旁边的年轻人。这是乌什县今年上马的扶贫项目,打通了蔬菜从贫困户菜地到农村合作社、再到配送企业,最后到机关事业单位食堂餐桌的全环节,确保贫困户的菜种得出来就能卖得出去。老人家里有7口人,11亩地,两个儿子都在阿克苏市打工。记者注意到,老人胸前还挂着党徽。“我是1996年入的党,现在赶上好政策了,拿了低保,还有四老人员的工资,种地还有各项补贴。”说起今年预计增收多少,老人笑笑说:“这个还没算过,但我相信好好努力就会丰收,因为有蔬菜合作社帮我们卖出去,肯定比原来收入要高呢。”说起幸福感,老人坦言:“我很满意,幸福感就是自己到了79岁仍然很健康,以前种小麦收入少,现在种辣子收入高了,肯定能脱贫。”
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华孚集团的纺纱车间里,来自温宿县柯柯牙镇帕格力克村29岁的古力诺尔·伊提热斯正在工作。这是阿克苏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的定向企业之一。“我们全县来这里的有300人,和我同乡的有20人,去年12月15日来上的班,有熟练工带我们,今年1月1日就正式上岗了。因为技术进步很快,我后来还当了小组的教练,带五六十个人呢。”她说着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们家里地不多,我也没啥技术,之前干零工,一年和丈夫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我和他都在这里上班,他是背纱工。我来的时候第一个月挣了2200元,第二个月就挣3000多元了,现在我俩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说起对未来的憧憬,古力诺尔·伊提热斯非常乐观,“我们去年盖了新房,孩子也上了幼儿园,我喜欢这里,一定会在这里好好干,希望将来孩子能上大学,找更好的工作。”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的一处枣园里,红枣大户陈晓明的“红枣直播”又开始了。“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现在在枣园里给枣树抹芽,这既可以避免水肥浪费,也能保证红枣的口感……”37岁的陈晓明熟练地用支架架起三部手机,打开三家直播平台,一边干活,一边和直播间的网友打起了招呼。种植灰枣已有16年的陈晓明既激动又兴奋:“我这两年每个季节在红枣地里干活时都直播,从发芽、管理到采收,可以说是全程直播。”
说起电商平台给自己的红枣销路带来的改变,他笑着说:“以前不通过电商大概每亩也就卖四五千元的样子,去年我一共卖了18万元,一亩合9000多元。”陈晓明坦言,借助电商,他的客户群扩展到了海南、深圳、西藏等地。“很多批发户通过平台找原产地的枣,现在更注重服务和质量。”陈晓明说,“相信今年收成也会不错,希望以后的日子和枣儿一样红火,看到红枣收成好、销路好就是我的幸福。”
苏依提喀一村第一书记说起一个细节:村里要成立建筑工程队,成员覆盖所有未解决就业的贫困户青年劳力。在我们这里,脱贫奔小康的路径有很多,但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辛勤劳动来致富。
记者注意到,苏依提喀一村的制衣厂房里,写着这样的标语: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每个人也许对未来的期许、幸福感的来源都不尽相同,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最为朴素的道理。对于南疆的百姓而言,吃羊腿的滋味一定特别香,因为在扶贫攻坚的行动中,在每天的生活、奋斗中,他们不仅创造了市场的价值,而且实现了人生价值、自我价值,当然就有“满满的幸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