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能源交通

“等”在时光里的回家路 发布时间:2024-02-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每日电讯

  数据显示,自1月26日春运启动至2月1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过35亿人次。流动中国的时代图景里,是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元的出行方式,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近。然而,总有一段路、一趟车、一个人“等”在时光里,让速度有了温度,温暖那些“等”在时光里的回家路。

  时速60公里的奔赴

  春运期间的合肥站,蓝色车头挂着4节绿色车厢,K8525次列车依旧惹眼。

  K8525次列车是长三角地区目前唯一的在图运行非空调绿皮旅客列车,从合肥到芜湖,其间经停3站,全程3小时43分,平均时速约60公里。同样的距离,高铁最快37分钟就可抵达。

  连排的座椅、向上半推起的车窗、供应热水的老水壶……这趟仿佛从时光里缓缓驶来的列车迎来开行以来的第五个春运,今年依旧有不错的“上座率”,几乎每天都能售出一半以上的座位。

  选择这趟车的理由很多,方便实惠是第一位的。全程22.5元的票价自开行以来从未涨价,最低票价5元。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买票,因为这趟车车票不紧张,到车站就能买票上车。追求效率的回家路,多了些暖意。

  也有人慕名而来。来自内蒙古的吕秀梅今年到丈夫老家过年,一家三口坐在大包小裹旁,包里装着从内蒙古带来的新鲜羊肉。“我们不赶时间,想带着孩子感受下。”她说。

  相比高铁,这趟车的车厢过道较窄,座椅相连“面对面”,无意间拉近了乘客彼此的距离。哪怕来自天南海北,共同的乡愁让人们聊到一起;哪怕没有空调,旅客们呵出的“白气”让车厢更显热乎。

  如果说在春运大潮中保留绿皮车是亲民之举,那么坚守在绿皮车上的工作人员则更多了几分人情味。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客运段的5名列车员早早地给每一扇窗户贴上窗花,每一节车厢挂上灯笼。

  供水员老吴提着水壶一路添茶倒水,就像一家之主过年招待客人,他还兼着广播员,词是手写的,普通话不标准,但声情并茂。

  42岁的列车长赵李阳能够清晰地记得窗外每一个美景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他说,这一路虽慢,却能看见大别山的余脉、长江的胜景以及广袤的平原。

  因为车慢,足够赵李阳在4个车厢来回走上10趟,也因此有时间和乘客交上朋友,“快要过年了,在车上看到许多老面孔。”他说,大家好久不见,依旧谈笑如故。

  偶尔有高铁呼啸而过,这趟车的车厢会轻微晃动。车辆乘务长老余说,我们跑不过他们,却跑赢了时光。春运是流动中国的时代图景里一份情感的回归,都是家的方向,无论快慢,都是离家更近了一步。

  6分钟的热闹

  从候车大厅进门,走几步就到了检票口,唯一的服务台兼顾售票,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龙桥站是庐铜铁路上一座四等小站。

  今年春运,合肥南站预计日均客流9.5万人次。距它100公里外的龙桥站,每天仅有两趟列车经停,200多位乘客进出。

  “上午8点,下午6点,两趟车各停站3分钟。”56岁的站长李洪涛告诉记者,一天的大多数时刻,车站都是空空荡荡的。

  “哪怕是为了这6分钟的热闹,我们也要坚守。”李洪涛说,龙桥站2019年开通客运,一条车道一个站点,刚来时确实觉得寂寞,但时间长了反而能感受到小站特有的温馨。如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车务段11名职工各司其职,“小站虽小,提供的服务却不比大站差。”

  记者来到龙桥站时,工作人员已将龙桥站装点得颇有年味,还在候车大厅布置了一处“龙桥站欢迎您回家”的打卡点,车站的门窗上贴了窗花、挂上了中国结。

  龙桥站就在龙桥镇,站名就是家乡的名字,它的存在大大方便了小镇居民的出行。陈慧一家5口人,一行人肩上背着、手里提着共十来件大包小裹。“车站就在家门口,去哪里都觉得离家很近。”陈慧说,买一张车票,到站就到家了。

  列车时刻表在站里,因为有牵挂,也刻在人们心里。晚上6点11分,从合肥开来的列车到站。此时天已擦黑,下着冷雨,站前广场却热闹起来,一大群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人群中的老卢来接女儿,他特意提前到了许久,静静站在门口张望。他是一名瓦匠,女儿在城里教书,父女俩虽然离得不远,却也相聚不多。

  “回来啦?”远远地看到女儿,有些寡言的老卢扬起手,喊出了声。老卢一把接过女儿手里的行李,钻进雨里。女儿则忙不迭地撑开伞,一路追过去,为父亲打着。两人手忙脚乱摆放好行李,一前一后骑上摩托车。老卢回头向记者笑着说,女儿回家了,春节正式开始了。

  春运的小站,大多有这样的魔力:这边进站,那边出站,一张车票就是一年,高光也好,失意也罢,都会在久别重逢中一笑了之,化为最真实的暖意。

  李洪涛告诉记者,小年、除夕、元宵节,他们都赶不上与家人团聚,“哪怕只有一个乘客,小站也会全力保障他上车、回家。”

  回家路上,或许有无数个“龙桥站”一闪而过,或许有无数个“李洪涛”守在那里,因为有他们,我们这些过客,终究会是归人。

  4元钱的接力

  老家在黑沙洲上的归乡人,一路辗转回家过年,等见到长江岸边的张平,他们知道,到家了。

  张平可能是记者在春运路上遇见的与乘客最熟络的船长。

  四面环江的黑沙洲位于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洲上户籍人口一万多人。每年春节期间,有几千人从各地回到这个20多平方公里的江心洲上。没有桥,但回来的人都知道,张平的渡船能带自己回家。

  百余年的黑沙洲渡口,52岁的张平已经是第三代客渡船长,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经是渡口的摆渡人。“最早我爷爷那时候划木船,我父亲开的挂机船,我这条座舱船也买了有十几年了。”张平说,三代人三条船,只做一件事。

  客渡船不大,额定40人。从甲板到驾驶舱需侧身缓行才能通过,驾驶舱一个人刚好,两个人就显得拥挤。船上不能使用明火,吃饭、喝水都不大方便。驾驶舱内有一个大大的红色保温水壶,已经掉了漆,一看就用了不少年头。

  客渡票价4元,一天往返20趟。赶早卖菜的村民、外出办事的街坊、打工回乡的游子……船是人们进出黑沙洲唯一的交通工具。

  船员罗杰感慨:上船下船、来来回回,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有人上船,这个48岁的汉子会热情地招呼。“我跑船三十年了,乘客基本都认识。”罗杰说。

  “船长是我的父辈,他看着我长大。”外出务工的何敏回家过年,他在等待渡船时告诉记者,童年时他期待坐船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他经常梦见坐渡船回家,“江水和渡船见证了我的成长,已经成为了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平时一天也就100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要多一些,200多人。”张平说。尽管风大,还有些乘客不愿待在船舱,爱站到甲板上聊天,向着洲上眺望。张平说,把他们渡到家的一边,黑沙洲的故事就又多了。

  当记者问起张平摆渡的意义时,船员罗杰正和上船的几位乘客打招呼,“回家啦?”“回家了!”

  或许,这就是答案。(记者 陈诺 潘峰 陈尚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