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花格窗。
走进徽州,俯拾皆是美景,徽派建筑则是秀美山水间最灵动的一笔。有着“徽州三绝”之称的民居、祠堂和牌坊,与峰峦奇秀相映成趣,巧夺天工的木雕、石雕、砖雕则为点睛之笔,牵系着人们对古老徽州文化的向往。
一千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徽州人靠山采形、傍水取势、聚族而居,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徽州古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如今这一穿越千年的古建筑正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建之美
北枕一脉青山,南临蜿蜒河溪。来到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山水之间,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州古建筑浑朴华美,聚落交融于山水,仿佛置身水墨中国画的意境中。
在徽州,有着“无宅不雕花”之说。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其历史源于宋代。从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崇儒兴文的徽商纷纷回故乡造宅院、建宗祠、立牌坊,并以三雕技艺进行装修,形成了徽派建筑的装饰风尚。
“可以说,由于‘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与主体建筑的巧妙融揉,才有了别具一格、气韵生动的徽州传统建筑。”徽州古建专家程极悦说,他曾主持德国春华园建设、徽州府衙修复等数十项传统建筑园林工程,对徽州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
古民居被视为“三绝”之首,宏村中至今保存着明清民居140余幢,大型民居建筑“承志堂”被人们称为“民间故宫”、徽州木雕代表作的集聚地。从前堂到东西厢,从内外院到书房厅,置身其中,仿佛被雕刻艺术所包围。
雕梁画栋间,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树梗的穿插,一雕一刻都表现得自然生动,圆雕、浮雕、透雕,处处尽显徽州工匠高超的技艺。前厅横梁上一处“唐肃宗宴官”的木雕,将文武百官在赴宴前的各种活动尽收其中,甚至连烧水、掏耳这样细小的动作也雕刻得惟妙惟肖。
目光转至门罩、门楼、屋檐、柱础等处,少许青灰色的砖雕点缀其间。在厚不过寸许的青砖上,徽州砖雕匠人施展绝技,经过层层雕镂,使得人物活动和建筑突起。无论是骑马游人,还是小桥流水,无一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得益于新安画派,徽州三雕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在常年研究徽派建筑的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徐大珍眼中,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一件件作品在徽州工匠的指尖“活”了起来。
行走徽州,回眸历史,一座座巍峨耸立的牌坊宛若熠熠生辉的星辰,散落在古村落间,散发着徽州人的骄傲与荣光。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而从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学,从地域文化到艺术形态,徽州的牌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一道地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徽州三雕中的石雕技艺则在牌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用刀与石的碰撞刻画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
古城歙县素有“牌坊之乡”之称,徽州府衙阳和门外的许国石坊,历经500余年的风风雨雨依旧岿然屹立,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坊”,体现着石坊建造技艺极高的水平。
“石雕主要用于建筑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的装饰,但并未因雕刻材料本身限制影响雕刻作品个性化的表达。”徐大珍介绍。细细看去,石坊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
千百年来,徽州三雕的工匠们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把传统技艺留下来、让徽派建筑“活”起来,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砖雕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要先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再对轮廓进行雕刻……”75岁的徽州砖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新中正在安徽省行知学校的工作室内向学生传授砖雕技艺。
学校设立的徽派古建产业学院被列入黄山市2023年100项创新性工作,并引进20余名“国字号”大师亲自传授,培养非遗人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技艺需要更迭创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方新中直言,越来越多的“老手艺”在这里打开新路,如何创造出有时代感的作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中,他在探索,也在实践。
文化之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浓缩的文化、生动的历史。梁思成曾说,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国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四级调研员金忠民看来,由于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在住宅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形成风格独特的徽派建筑体系,传递着徽文化的精神之光。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黟县碧阳镇关麓村,犹如进入建筑雕刻艺术长廊,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中,八幢迷宫一般的徽派古民居——“关麓八大家”尤为突出。“关麓八大家”建于清朝中叶,曾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整座建筑由“涵远楼”“吾爱吾庐”“春满庭”等共20余幢单体建筑相连而成,是徽派联体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在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西递镇西递村中心位置,一座名为“大夫第”的建筑眼下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这座建筑的墙角被人为地削去,并有意将侧面绣楼向后缩退了一大步,石雕门楣上刻有“作退一步想”。
在西递,这样的建筑手法并不鲜见,其背后流传着一段与徽州和文化相关的美谈。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回西递修缮祖居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正屋外的墙角削去三分、侧门墙界后退半米,并告诫后人“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三分和气”。后来这一做法被邻里纷纷仿效,这一建筑形式也成为徽州“和”文化的实物见证。
而与门额上的“作退一步想”相映成趣的,是堂前“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楹联。楹联文化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徽州楹联或言读书,或言农耕,或言修德,或言齐家,文字简洁、思想深邃,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在西递,随意进入一户西递民居,院落、厅堂两侧均悬挂着木制或竹制的楹联。小小院落,因为楹联的存在而显得大有乾坤。
“楹联文化是徽州家风文化的体现,全村300多户都把祖传的家风楹联高挂在家中大厅,蕴含着徽州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家、教化育人、立志言身的思想之光。”黟县西递镇人民政府党政办主任郑芝燕说,在黄山,古民居与古建筑,是德育教化的生动场所,也是徽州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厚重载体。
胡文照的故居如今修缮一新,“九思堂”的牌匾挂于厅堂正中,天井里曾经寓意“团圆”的合欢桌被解读为意蕴更深刻的“和合桌”,成为“作退一步想”特色调解工作室。
“两个半圆形的桌子拼在一起,心里的疙瘩就解了。”胡文照的二十五世孙——西递镇西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傲立正在为村民间就房屋采光、排水等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最终,经过分析利弊得失,两家拼上“和合桌”、共举“和气茶”、签订“和合”协议,在满满的仪式感中握手言和。
近年来,从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和创意密码,黄山市创新推出的基层社会治理德治品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在引导群众“退一步想”的同时,促进基层治理“进一步为”,以“谦谦之风”祛“好斗之气”,促进矛盾纠纷解决,激活基层治理效能。“这样的‘和气’在我们徽州随处可见,早已经成为我们当地人的情感认同和道德习惯。”胡傲立说。
时代新生
黄山徽文化产业园的一个厂房内,正上演着一根大型原木的“变身漂流记”。
车间里,经过不同匠人的巧手加工、精雕细刻,这些来自非洲的原木化身为徽派古建的梁柱、斗拱、挂落、风窗等各类构件,分类标记好数字后,它们将被送至全国各地的文化街区、公园、旅游景点,在现场组装为一栋完整的徽派古建。
当老房子遇到“新产业”,徽州古建筑的传承展开了新篇章。
“徽派古建建筑考究,上千平方米的古建要几万个构件组成。由于徽派建筑的榫卯结构,可以很快在异地完成搭建,这也让徽派古建筑从观赏的文化地标到创新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厂长吴建军说。
作为安徽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之一,这家公司的徽派古建项目遍及安徽、江苏、重庆、广东等地,2023年的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2024年又有几个新的大项目将陆续开工。
随着近年来各地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不断加快,承载徽州文化的徽派古建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越来越多像吴建军这样的古建从业者迎来了新的“春天”。
“如今每年古建的需求量都在提升,文旅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古建带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黄山市歙县精华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宝说。
黄山市住建局数据显示,全市从事仿古建筑营造、古建修缮保护利用、古建构件配件、文创装饰产品产业链各类企业254家,徽州古建工匠1.4万余人,徽派建筑辐射至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全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56.5%。
跟老房子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黄山徽匠园林古建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和平,正在琢磨如何让老房子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徽派古建的特色之一是天井,用于采光和通风,但在冬天就会很冷,我们在上面设计安装了可以遥控开关的玻璃罩,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需求进行调控。”潘和平说。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也让这一看似“古老”的产业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西溪南生态营地,营地负责人申海文正在指导一批来自江苏的孩子搭建“徽派乐高”。
高度约1.7米,这一以当地明清古建筑“绿绕亭”为原型设计的模型以1:3的比例复制,由约150个构件组成,一组孩子需要花大约一个半小时完成搭建。
2019年,从事研学游工作的申海文和团队成员在发掘西溪南特色元素的时候,注意到了村子里的明代徽式建筑“老屋阁”和“绿绕亭”,怀着对这些“老房子”的欣赏和热爱,这群“90后”年轻人决定将古建制成模型,融入到研学活动中。
申海文说,这一互动性、体验性强的研学活动很受欢迎,至今他们已经接待了全国各地近5000人次的学生。
成立徽派古建产业工作专班、搭建平台助力企业更好“走出去”、逐步完善徽派古建的标准体系、设立专项资金培育古建人才……黄山市也正在夯实古建产业发展的各项“根基”。
“徽派古建产业从根上来说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这种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未来,徽派建筑可以和年轻人喜欢的国风方向融合,往家具化、装饰化方向发展,也可以成为游戏和元宇宙等新业态的体验场景,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章继平说。(记者杨玉华 刘美子 汪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