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指尖技艺”“绣”出美好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4-01-17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符皓

        2023年9月,以“流光彝彩、美美与共”为主题的云南楚雄彝绣成衣系列发布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40套由云南彝绣饰品缀饰的时尚服装在米兰时装周上闪亮登场。聚光灯下,精美典雅的彝绣饰品,在T台上大放异彩。

看到这里,没有人会想到,这些登上国际时装舞台的彝绣饰品,竟出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山深处的一群农村绣娘之手。

彝绣,是云南彝族群众传承千年的技艺。千百年来,在楚雄,彝绣一直在彝族妇女中以口传手授形式代代相传。

藏在云南大山深处的彝绣技艺,缘何能从深闺走向国际舞台?在彝绣主产地之一的楚雄州大姚县,这些绣娘的故事,将为我们揭开答案……

传统彝绣技艺的新生

自记事起,张琼芬就跟着奶奶、婶婶学刺绣。

“女娃家要学会做刺绣,出嫁时穿的衣服要自己绣。”长辈的教导,成为张琼芬学习彝绣的动力。

成年后,张琼英从楚雄州姚安县嫁到大姚县。平常,张琼芬用手中的刺绣技艺做鞋垫、枕头、围裙、帽子……

种地、照顾老人孩子,农闲时跟着丈夫到工地上挑沙灰,风吹日晒,整天灰头土脸。农村穷困的日子,让张琼芬对未来不敢有太多期待。只是有一次在田地里忙碌时,听到有飞机从上空飞过,她忍不住抬头望去。

“这一生,要是能坐一次飞机,就知足了。”那时的张琼芬在心里暗想。

相比张琼芬,同在大姚县的赵开芹的命运要凄苦得多。同样出身农村,她从小双腿残疾,得靠拄着拐杖才能行走。面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年少时的赵开芹想法单纯:“要靠读书自食其力。”

赵开芹成绩是好,但到初中毕业,身体条件最终阻断了她继续升学改变命运的想法。

嫁人、生娃……行动不便的赵开芹,大多时候只能待在家里,“身体残疾,出去怕人家看不起。”那时的赵开芹敏感且自卑。

好在,从小赵开芹喜欢刺绣,跟着母亲、外婆学了不少绝活。待在家里,她手上并没有闲着,靠做些刺绣工艺品,由小商贩收购后到旅游景区卖。活不多,赚得自然也少。

随着一个毕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的到来,张琼芬和赵开芹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大学学习工业设计的大姚姑娘樊志勇,一直对家乡的彝绣情有独钟。2003年,樊志勇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开发生产彝绣产品,创立了“纳苏”彝绣品牌。

随后,技术过硬的张琼芬和赵开芹,成为樊志勇公司的首批绣娘。

绣娘的崛起

如何让彝绣产业打开局面?樊志勇想了不少法子。

先是带着产品册,到北上广等地的旅游景区推销,又在网上电商平台推广。

不同绣娘,针法特点不同,如何实现标准化生产?培训是关键。在传统技艺基础上,樊志勇通过标准化设计,将彝绣刺绣的针法、配色、图案设计分解成不同环节,制作了标准化刺绣流程图,通过组织培训,让绣娘按照流程操作。

解决产品标准化问题,樊志勇的公司逐渐走上正轨,聚集了一大批绣娘。有的绣娘固定坐班,公司还为其购买保险,一月下来,工资至少有三四千元;有的绣娘则按时来取订单,拿回家抽空制作,按件计价。

张琼芬和赵开芹,成为固定坐班绣娘中的佼佼者。

“想不到打小学会的刺绣手艺,还能赚钱养家。”成为樊志勇公司的专职绣娘,张琼芬告别了在工地灰头土脸的生活,有了固定收入。当初坐飞机的愿望,不但实现了,还成为常态。她跟随樊志勇到过北上广等大城市参展,参与制作的彝绣作品还登上米兰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国际舞台。

如今,50岁的张琼芬已成为当地有名的非遗传承人,经常到大姚各乡镇培训当地妇女。“希望带动更多妇女参与彝绣,让彝绣技艺代代相传。”张琼芬说。

同样,靠做彝绣,赵开芹也改变了命运。

“作为彝绣师傅去村里培训时,听到村里人都叫我‘赵老师’,很有成就感。”因为技艺精湛,赵开芹成为大姚有名的绣娘,身残志坚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电视上播放我的事迹,参与制作的彝绣作品还登上米兰时装周等国际大舞台。”如今,已经44岁的赵开芹不但有了稳定收入,也从自卑中走出来,笑容经常挂在脸上。

赵开芹靠自己的努力,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把女儿接到城里上学。丈夫去世后,她承担起了赡养婆婆的责任。

张琼芬和赵开芹,是大姚县众多绣娘中的典型代表。

“培训一个绣娘,支持一个家庭,扶持一项产业,发扬一种文化,带动一方发展。”按照州、县两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彝绣被视为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扶持。而彝绣人才培养,成为彝绣产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政府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下,樊志勇的企业成为大姚乃至楚雄彝绣产业的引领者。她也带领公司绣娘,积极参与到公益培训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大姚县从事刺绣的妇女达9700余名,绣娘通过刺绣年收入普遍增加1万元左右。

“指尖”上的大产业

彝绣产品,都有啥?

一本记事本,封面用丝线包装,绣上精致的彝绣图案,立马成为高端商务礼品;一双品牌高跟鞋,用彝绣技艺绣上精美图案,瞬间变得高贵典雅;一个品质挎包,用彝绣精心装扮,便成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在樊志勇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商务礼品、服饰、文创、摆台、小饰品等彝绣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彝绣制品,不再是普通大众印象中的鞋垫、围裙、桌布等初级彝绣制品,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时尚界、艺术界和高端商务人士的宠儿。

“我们有着稳定的客源,很多客户还是世界500强企业。”樊志勇透露,2023年,公司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商务礼品占据公司营收的60%以上。

彝绣,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实现价值倍增的?

“传统彝绣色彩饱和度偏高,是彝族热情、开放、直率性格的直观体现。在产品开发中,我们对传统彝绣的色彩和图案进行了保留。”专业设计出身的樊志勇,对公司开发的彝绣产品有着高度的审美自觉,在她看来,彝绣产品要适应当下,但也需要有自己的态度。

“让彝绣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它蕴含的文化价值、创造价值、品牌价值。”让彝绣“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成为樊志勇的彝绣品牌追求的品牌格调。

在此过程中,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成为樊志勇彝绣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随着楚雄彝绣产业的发展,樊志勇公司的标准化流程,还推广成为楚雄彝绣产业的品控标准,成为大姚乃至楚雄彝绣企业的标杆。

据统计,2023年,大姚县彝绣产值突破6500万元,县内共注册登记彝族服饰经营主体51户、彝族服饰商标24件;有彝绣协会4个,有彝绣龙头企业2家、微型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个,拥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个、彝绣著名商标2个。

大姚的彝绣产业发展状况,只是楚雄彝绣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楚雄全州的绣娘有近6万人,彝绣经营主体超过600个,彝绣产业产值超过2亿元。

彝绣产业,已成为楚雄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