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山县旋鼓舞是当地一种古老族民间舞蹈,又称羊皮鼓舞,流传年代久远,旋鼓表演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6月25日电 (张婧李亚龙)“鼓头”代三海一边敲锣一边指挥,他身旁的舞者们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鼓点変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旋转自如。代三海说全村人都喜欢跳旋鼓舞,“小到刚会走,老到九十九,都会打旋鼓。”
虽然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夸张,但爱好者之众,让武山县旋鼓舞成为当地老少皆宜的民间艺术表演。
“平时除了农忙,旋鼓舞就是我们的生活。”今年62岁的代三海是甘肃武山县滩歌镇代沟村村民,自幼以爷爷为师学习旋鼓舞,到后来跟着父亲勤学苦练,如今跳旋鼓舞已经50多年的他是武山县第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又成为自己儿子和孙子的旋鼓师父。
武山县旋鼓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又称羊皮鼓舞,流传年代久远,该舞蹈表演套路与早期的行军布阵相关,一个套路就是一个阵势,各个套路的鼓点、节拍和步伐不同,有“狮子滚绣球”、“十字垫梅花”、“二龙戏珠”、“观音过桥”等多个阵势,旋鼓表演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代沟村旋鼓舞队60多人在代三海的指挥下纵橫穿插,队形变化自如,鼓声喧天,代三海在舞者围成的大圈中央,变化节奏一敲锣,旋转的大圈在两个手持红色旗帜鼓手的有序带领下,分为两个小圈,各自在“鼓头”左右两侧脚步轻盈弹跳向前,不时翻转鼓面,变化鼓点敲击,俯瞰如一幅“二龙戏珠”图景。
武山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旋鼓舞之乡”。
舞者身着靓丽服饰,手持羊皮鼓,步伐轻快进行旋转,或翻转鼓面,或变化鼓点敲击,动作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是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祈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富有浓厚热烈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 张婧 摄
同为旋鼓舞传承人的代沟村民代思贤也是12岁开始学习旋鼓舞,近50年学习的历程的他对该舞种“驾轻就熟”。他手持羊皮鼓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羊皮鼓是旋鼓舞的主要道具,鼓面由精制羊皮制作,绘有花纹图案,用铁圈箍成,外形就像一面大葵扇,鼓面下连接手持柄,柄端有铁环或小铜擦。
代思贤边说边用藤条做的鼓鞭敲击鼓面,铁环与小铜镲频频作响,十分清脆。他说自己作为传承人,肩上就有一份传承责任,村上每年都会发展五名左右的传承人,代沟村的旋鼓舞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村里在保护传承期间,也带动周边失传村落的“复兴”。
“虽然跳旋鼓舞有点累,但我还是会跟着爷爷继续学习,因为我们村上的小孩子都会跳。”刚跳完旋鼓舞的11岁李勇额头沁出一层汗珠,他虽然年纪小,但学习旋鼓舞已经8年时间了。
武山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负责人刘向东表示,近年来,该县加大对旋鼓舞的传承保护力度,将旋鼓舞的实物资料和图片等进行编目整理,建立文本档案,形成武山旋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宣传,扩大武山旋鼓舞的知名度。此外,该县还成立代沟村、水帘洞、武山温泉、县城非遗中心、洛门镇旅游纪念品生产中心等5个传承保护基地,并多次组织武山旋鼓舞队伍参加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全方位展演,开展具体的实践性传承保护工作。
据武山县文化旅游局不完全统计,当地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约36人,其中,以滩歌镇的代三海和代思贤等为代表的旋鼓舞传承人3名。在原有传承人队伍的基础上,又组建2支女子旋鼓队,新培训传承460多人,培养重点传承人20名。截至目前,已培养武山旋鼓舞传承人1200多人,40人以上的传承人队伍达15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