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以电影为媒拥抱世界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以电影为媒拥抱世界

——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取得丰硕成果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刘艳杰

  编者按 

  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于6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青岛举办。通过优秀影片展映、“电影市场”、合作论坛、“聚焦国家”、影片评选、文化体验等活动,集中展示了12个国家的电影成就。电影节为各国扩大电影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展示和践行“上海精神”的崭新平台。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势头良好,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市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电影银幕数量居世界第一。在上合电影节上,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中国电影的产量从不足百部跃升到2017年生产故事片798部的规模,从生产创作、观影人数、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在本届电影节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首倡举办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表明了各国加强电影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的美好愿望。相信以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为起点,通过相互学习、深化合作,必将更好地促进上合各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创作的进步,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1、展示多样文明的一次盛宴

  本届电影节期间,共有12个国家的优秀影片与观众见面,其中参赛影片23部,参展影片55部。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俄罗斯的《活鲤鱼》、哈萨克斯坦的《归人》、吉尔吉斯斯坦的《夜间事故》、巴基斯坦的《爱的力量》等。这55部影片在青岛市10个影院集中展映260余场,掀起了一股上合文化热潮。参展影片都是近两年来各国出品的新片,代表了各国电影发展的较高水平,既展现了上合组织各国电影魅力和文化传统,又增进相互交流、拉近彼此距离。

  在电影节展映期间,集中上映的电影普遍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青岛市民赵慧买票观看了蒙古电影《成吉思汗的孩子们》,看完之后她深有感触地说,“之前不太了解蒙古。原来蒙古的风光这么壮丽,很想亲身去体验一下。”

  白俄罗斯电影《寻亲记》导演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在电影《寻亲记》中融合了孔子思想,展示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国观众来了解这部影片。 “一直以来,白俄罗斯与中国在电影领域方面交流较少,借助本次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举行的契机,将进一步拉近两国电影人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巴基斯坦新闻广播部外宣局局长助理、巴基斯坦文化代表团成员法瑞娜·莫格对本次电影节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为上合组织各国的电影人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以电影为媒介,让各国彼此更加了解,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中国展位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开发部业务主管杨若屾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与上合组织国家在电影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显示了中外电影合拍跨国别、跨文化合作的良好发展趋势。未来,也将在文化输入的同时,加快加强文化输出。”

  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说:“中国始终坚持尊重多样文明、促进电影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希望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促进上合组织国家电影交流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切实的作用。”

  2、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成果

  作为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最为重要的活动板块,电影节设置“电影市场”,为上合组织各国影片交流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上合组织各国的25家电影企业设立展台,展示各自国家的影片和电影器材,大家用新颖的洽谈交易方式,碰撞出了多元文化的火花。

  在两天时间里,上合组织各国电影业界300多人参观交流、洽商业务,现场达成多项电影合作成果。中国多家单位从电影节参展影片中挑选11部优秀作品,并签署购买意向备忘录。白俄罗斯国家电影制片厂与哈萨克斯坦电影公司就电影合作达成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贯穿电影节始终的“聚焦国家”单元,让各国电影人轮番“登场”,集中介绍本国电影发展成就,与观众互动,并放映代表影片,增进了对各国电影事业和文化传统的了解。

  电影节期间,中巴两国相关方面宣布,将合拍以国际公路为故事主线、反映中巴经贸、人文往来的电影——《天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委员会主任、《天路》编剧王海平介绍:“《天路》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化解冲突的剧情也反映了上合组织国家间合作的良好现状,体现了上海精神。”

  合作拍摄电影对于讲述国家间友好的故事,促进相互了解、民心相通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不同的国度里传播得更远。据了解,中国已同包括部分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合作拍摄电影协议。各国电影代表纷纷表示,合作拍摄电影对于讲述国家间友好故事,促进相互了解、民心相通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丰富电影创作,扩大电影作品的影响力。如中印合拍影片《功夫瑜伽》就大获成功,中哈合拍影片《音乐家》已制作完成,中俄合拍影片《龙牌之谜:中国游记》也即将上映。

  3、寻求情感共鸣是各种电影人的共识

  在看完哈萨克斯坦电影《归人》后,青岛市民管晓琳流下了眼泪,“人性的表达是跨越国界的。”《归人》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介绍,影片讲的是一个孩子怎样回到自己祖国的故事,“这部电影关注现实,我看到现场很多中国观众都受到了震撼,这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在展映活动上,来自上合国家的电影人带来了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电影镜头的讲述,跨越了语言的障碍,直抵观众的内心。在伊朗电影《蜻蜓池塘》导演穆罕默德雷萨·阿拉贝摩尔看来:“电影可以感动所有人,可以通过文化和艺术的融合,把所有的国家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参加电影节的印度电影《起飞》的导演马赫什·纳拉亚南介绍,“《起飞》这部电影源于2014年的一个人质危机事件,印度大使馆极力斡旋,营救在伊拉克被困的26名护士及其家人,和中国电影《红海行动》一样,都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在印度也取得了较好的票房。这部电影能够在院线展映,让中国普通观众看到,我非常高兴。”

  通过电影讲述共通的故事,是全球电影人共同的愿望。哈萨克斯坦导演谢尔盖·阿奇莫夫介绍,哈萨克斯坦有35家电影制作机构,每年生产250多部电影。很多哈萨克斯坦电影人在寻找“跨越国界”的故事,力求让外国观众更能理解和接受。哈萨克斯坦影片《寻母之路》主演诺格别克告诉记者,她饰演的母亲就是世界上所有母亲的代表,“这个世界上不缺少战争和悲剧,但这部电影展现的主题是爱,电影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我相信这样的电影作品一定会打动各国观众的心。”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