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日电 题:绿海生“金”——我国最大国有林区兼顾保护与发展
新华社记者赵泽辉、朱文哲
8年多前,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当年最后一棵被砍倒的树,如今静静留在原地,它旁边的一棵树,当年原本也在砍伐计划内,却被专门留下,现在长得更加粗壮。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停伐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宋凯廷说。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面积达10.67万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千米,森林蓄积量达到9.41亿立方米。
宋凯廷表示,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开启“挂斧停锯”模式,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木材生产为林木高质量保护,让这片曾经在60多年中产出2亿多立方米木材的森林进入发展新篇章。
“既要守住生态红线,也要保障民生底线,这是国有林区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宋凯廷说,“如今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形、成熟,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发展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想方设法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把伐好的木材放到拖拉机上,再从山上运到山下,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集材”,根河森工公司的林业职工张德会曾经干了20多年的“集材”工作。
“刚停伐时,熟悉的营生一下子不让做了,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也不知道该干啥了,对该怎么生活也没底儿。”张德会说。
作为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副主任,在林场工作20多年的李成志对“张德会们”的状态十分理解。为了让大伙能在停伐以后有事干、有钱赚,他和工友们商量着依托工队营地周边茂密的森林,把多年来的工队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旅游业。
“旅游点筹备初期缺少资金,大家手头都不宽裕,号召工友们集资入股也比较难。”李成志回忆说,根河森工公司很支持他们发展旅游业,提供了50万元无息贷款,一些工友也拿出自己的“家底儿”支持筹建旅游点。就这样,以曾经小工队名字“517小工队”命名的旅游点在2015年建成营业。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517小工队”有22间客房,全部都是林场职工“纯手工打造”。游客在这里可以睡大通铺、吃地道东北菜,还能看到当年运木材的拖拉机等机械,以及当年伐木用的斧锯、头盔、工服等老物件,年代感十足。“今年夏天游客很多,职工们人均增收7000多元呢。”李成志说。
今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负责运营的景区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内蒙古森工集团产业事业部常务副部长闫义表示,为实现“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林区在确保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除了发展旅游业,我们还着力发展黑木耳种植、桦树汁饮料加工等林下产业,绿水青山在这里真真切切地变为金山银山。”
停伐以后,林区1.65万名原本从事生产的职工被安置到森林防火、经营和管护岗位,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
为了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森林管护质量效果,内蒙古森工集团建立起新的管护责任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我们坚持工资调整向一线倾斜,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超过8万元,较2016年增长84%。”内蒙古森工集团天然林资源保护办公室主任方光文说。
“新的制度让我们工作更有积极性了,也明白了从砍树到看树的意义所在。”身为管护员的高武泉说,自己不仅要在管护站值班进行防火检查,还要开展巡山工作,防止乱砍滥伐和偷采盗猎。多年工作下来,他对林木病虫害的判断也比过去更加精准了。
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共完成森林抚育3320万亩、人工更新造林58万亩、补植补造151万亩、退化林修复40万亩,林区森林面积净增81万亩,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绿树也可变“金林”。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碳储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便开始探索实施碳汇交易,推动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
“销售林业碳汇产品的收入,可以补充停伐后森林经营、抚育和造林等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支出,让职工坚定从事生态保护、提供生态产品的信心。”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包国庆说,他们正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已经实现超过5000万元的林业碳汇交易收入。
“林子越来越高、越来越密,不仅能‘生绿’,现在还能‘生金’,我们更有盼头了。”高武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