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呼和浩特,崛起于草原与黄河之间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每日电讯

  九曲黄河在内蒙古转了一个弯,在黄河转弯处,枕靠着茫茫草原的城市,正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呼和浩特。

  “敕勒川阴山下”勾勒出呼和浩特的秀美风光,“昔日闻有云中郡”铺陈起呼和浩特的历史文脉,“乳都”“云谷”彰显着呼和浩特的发展活力。

  为把呼和浩特全面建设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实施“强首府工程”,切实增强呼和浩特的核心力、竞争力和带动力。

  呼和浩特借力前行,乘势而上,一座“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城市正崛起于草原与黄河之间。

  优化营商环境:养得花开 蝴蝶自来

  2021年3月,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承诺兑现大会上,呼和浩特市政府立下“说了就算、定了就办”的承诺,并现场为10个招商引资项目兑现承诺资金1.76亿元。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呼和浩特累计向各类招商引资项目兑现资金近33亿元。

  制定重点项目快审快办二十条措施;开展项目“集中审批月”活动;成立专班推进“六大产业集群项目”;通过“拿地即开工”、容缺受理、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等措施加快项目前期进程……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振了企业和企业家到呼和浩特投资兴业的信心。

  2022年7月,正缘嘉立荷牧场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政府保用地等高效率服务,项目从开工到进牛仅用了7个月时间。“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半,这离不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各级政府为企业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天津食品集团总经理助理毕国生说。

  好的营商环境,为呼和浩特带来了“今天的投资”,更增添了“未来的动力”。

  早在2005年,呼和浩特就被授予“中国乳都”的称号。现在,呼和浩特拥有排名世界前10位的两大乳业龙头企业——伊利和蒙牛,2022年乳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乳制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坚持把乳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的过程中,呼和浩特紧盯“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全力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乳业全产业链生态圈。

  在土默特左旗,敕勒川生态绿廊万亩示范性苜蓿草种植项目与伊利智慧牧场、全球智慧工厂相连,以牧草种植为产业发展基底,以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理念建立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完整的草牧乳产业链格局。

  在草牧乳产业链上,已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迈进。伊利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液态奶项目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引进超高速灌装设备,每小时可灌装4万包,是目前全球最快、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灌装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热能和冷能循环利用,大幅减少资源浪费和能耗损失,每年可有效节能5329吨标煤,减排41895吨二氧化碳。

  今年盛夏,以“创新合作、绿色低碳,推动世界奶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奶业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中国奶业协会分别授予呼和浩特市“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称号,当天,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也正式落成启动。

  除了“中国乳都”“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呼和浩特还有一个闪亮的新名片——“云谷”。7月1日至3日,以“绿算赋能、青城论数——打造最强绿色算力供给者”为主题的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在呼和浩特举办,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集智赋能。作为“东数西算”的枢纽节点,“青城”呼和浩特通过举办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开启行业深度交流与合作,展示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内蒙古枢纽的建设优势和成果,把和林格尔新区打造成为承载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绿色算力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国家级平台。

  在位于和林格尔新区的内蒙古中科超算科技有限公司内,“东方超算云——内蒙古超级大脑”正以2000万亿次每秒的算力,为遍布全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超级计算云服务。2022年2月,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和林格尔新区、集宁大数据产业园)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发展定位为“援京助东”,即为京津冀实时性算力需求提供支持,为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提供非实时算力保障。

  建设一年来,和林格尔新区不断完善支持政策和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建成、在建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18个。截至2022年底,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超级算力规模达到120P,数据存储和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呼和浩特市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新材料与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六大产业集群”,精准绘制出发展路线图,其中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新兴产业的落地重塑。

  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围绕硅材料布局光伏新能源产业与半导体材料产业,目前进驻企业16家,光伏单晶硅年产能已达112GW,产量居全国第一,占全球20%;半导体单晶硅年产能2500吨,产量占全国30%。中环产业园已经成为全国领先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和光伏单晶硅制造基地,“中国半导体硅材料之谷”呼之欲出。

  文旅深度融合:是烟火气,也是诗和远方

  云中、盛乐、丰州、库库和屯、归化、绥远……2400多年间,一座座城邑串联起呼和浩特的历史。

  公元前399-387年,赵武侯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最早的城邑“云中城”。据史料记载,呼和浩特地区历代所建造的大大小小的古城有87座,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战国时期的云中城、汉代的定襄城之外,还有唐代的东受降城、辽金时期的古丰州城、明清以来的归化城和绥远城等等。

  一座座古城、一件件文物中,写满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的故事,凝结成了古韵悠扬的“青城文脉”,不仅赋予了城市文化底色,也为文化传承、文旅发展提供了方向与动力。

  呼和浩特市有战国、秦、汉、北魏、金、明历代长城655.25公里,在清水河县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蜿蜒于陡峭山崖上的明长城与奔流不息的黄河“握手”。“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不过老牛湾。”来自山西的摄影爱好者姚文波感慨道,“黄河与长城两大文化符号在这里同时呈现,两岸还有奇险的地貌、古朴的窑洞,令人目不暇接。”

  老牛湾景区李家大院的老板娘靳飞霞说:“这里土地薄,以前全是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成,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这几年发展起旅游,我和爱人回老家开了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旅游旺季还要雇三四个人。”

  在呼和浩特烧麦第一街,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烧麦馆。一笼热气腾腾的烧麦,配上一壶浓浓的砖茶,是呼和浩特人心中的“人间烟火气”,也是游客们口中的“必吃美食”。

  呼和浩特挖掘本土食材和特色手艺,着力打好“健康牌”“本土牌”“特色牌”,一批老字号、网红菜“拖慢”了游客的脚步,加之“文城一体”“景城一体”“产城一体”为文化旅游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呼和浩特不再是来内蒙古旅游的中转驿站,蜻蜓点水般的“观光游”逐渐演变为深度探索式的“沉浸游”,为游客提供更多高颜值、高感官的体验。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烧麦制作技艺、蒙古族皮艺、古法手工制香技艺等非遗项目走向了大众,得以活态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师秦兆祥认为,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不仅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激活了非遗文化资源,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新业态也成为今年呼和浩特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8月17日-20日,连续4天的周杰伦演唱会,让呼和浩特再次出圈出彩。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26.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这场音乐盛宴,不仅“点燃”了整座城市的激情与活力,更传递着城市温度与文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和肯定。

  目前,呼和浩特文化旅游正在向“全域、全季、全民、全业态、全要素”迈进,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快建设区域休闲度假中心和祖国北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同时深耕“北疆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IP,全面提升首府城市的文化能级。

  城市精细化管理:绣花功夫,以人为本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团结小区,是一个39岁“高龄”的老小区,也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集中连片老旧小区。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团结小区迎来了“微更新”,除了屋顶防水、强弱电缆入地等基础设施改造,楼前楼后的共享晾衣架也在细节中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共享晾衣架真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再也不用到处找地方晾衣服了。”团结小区居民王奶奶说,小区居民家里没有太多空间晾衣服,以前总在电线杆或大树间拉上铁丝作为晾衣绳,晾衣绳“缠满”了小区,现在有了共享衣架,小区里再也见不到横七竖八的“蜘蛛网”了。

  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呼和浩特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上实现新突破,并进一步提出要提升城市能级,其中包括提升城市治理能级,为此更需要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建设水平、治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走出团结小区,街边的口袋公园内,一些居民正在兴致勃勃地跳健身操,呼和浩特市园林部门采取“见缝插绿”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见青芯”口袋公园建设,开辟老旧城区的“微绿空间”。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已经对72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2023年实施改造309个老旧小区,9月底前全部完工。房屋由旧到新,绿化由粗到精,老旧小区改造从“住得好”到“住得美”,改造的范围越来越广。

  不仅小区更加优美宜居,出行也更加通顺畅达。今年5月,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妇幼保健院东路正式通车,开启了周边道路微循环。市民王雪梅说,以前这是条土路,车一走就尘土飞扬,现在路修通了,去医院不用再绕远路了。

  据了解,今年呼和浩特计划打通32条“断头路”,促进道路融合衔接,完善交通路网框架,使车辆周转更加顺畅,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

  103省道大唐托电北加油站至银河路口段,是进入托克托县的主干道,往来的运煤货车将道路压得坑洼不平,两侧的汽修店、小饭馆杂乱排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提起这段路曾经的样子,当地居民直摇头。

  如今这段道路面貌一新,两侧已变成一片蓝色的小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得到全面提升。为托克托县建设蓝色产业园,打造绿色产业链,建设千亿级工业园区提供了优质环境。

  呼和浩特不断精细城市治理,将解决群众需求作为城市治理工作的重要方向,不仅打通“断头路”、整治“破烂路”,解决城市发展的堵点、难点,还激活地摊经济,为城市发展聚人气、添动力。

  今年3月,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出台了《提振城市烟火气工作实施方案》,规划选定并逐步开放50个早夜市或周末集市,通过积极拓展市场摊区、逐步规范设置早夜市市场摊区、制定发布摊区地图、支持农民入城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重点任务,有序引导市民发展夜间经济,给流动小摊规范“安家”。

  城市治理情系民情冷暖,呼和浩特统筹“管与放、大与小、点与面、法与理”的关系,串联民生小事绘就城市治理全景图,努力建设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城市。

  筑牢生态屏障:晒出“青城绿”“青城蓝”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做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者、守护人。

  大黑河被称为呼和浩特的“母亲河”,在呼和浩特境内蜿蜒139.5公里后注入黄河。大黑河作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只有在雨季或汛期才有大水,由于这一特点,曾有人在河内大肆采砂、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大黑河变得伤痕累累。

  2016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大黑河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由于大黑河又是黄河流域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治中同时注重生态景观效果。2022年,围绕大黑河城区段流域,呼和浩特启动了大黑河郊野公园建设。

  “按照宜草则草、宜花则花,最小人为干预、突出自然之美的思路,对大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和提升改造。”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总工程师杨永春说,大黑河郊野公园分为密林游憩段、自然漫滩段、千岛湖光段、浪漫花海段4个主题特色段落,以原生态提升为主,最大限度保留现状地形地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观带。

  大黑河流域治理段共设置了15个再生水注水口,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源源不断涌入大黑河,形成碧波荡漾的景观水面。水光潋滟中,红嘴鸥、绿头鸭、鸬鹚等候鸟和留鸟翩跹嬉戏,成为最早感知到生态变化的一批“居民”。

  呼和浩特相继完成了508个入河口核查、溯源,完成了103处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2022年,5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首次实现劣五类水体“清零”,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

  六犋牛村村民闫二运在曾经黑臭的大黑河岸边生活了大半辈子,不敢想象如今出门就是公园,河岸上绿树成荫。“如今身边处处美景,村民们还能在公园里打工,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闫二运说。

  位于呼和浩特东北部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砂石滩披上了“绿装”,敕勒川草原由1万亩拓展到3万亩,获得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绿色从敕勒川草原一直“爬上”了远处的大青山。近年来,呼和浩特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截至目前,呼和浩特森林面积达406.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78%;草地面积831.89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9.74%;湿地面积达到57.3万亩,有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浑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个国家湿地公园。

  苍鹭伸着长长的脖子,伺机捕捉水里的鱼虾,林间树叶摆动,几只野兔窜入密林深处……在呼和浩特市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中心的屏幕上,这些野生动物的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捕捉得清清楚楚。

  呼和浩特市林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彦介绍说,分布于市内保护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迁徙地区的74套野生动物监测红外相机、10套鸟类监测摄像头对野生动物进行动态抓拍,并实时回传至平台进行数据分析,能随时随地掌握野生动植物情况。

  借助远红外监测设备观察野生动物,生态保护一改“人盯”“眼看”模式,在不打扰的情况下守护“大自然的精灵”。利用科技力量,呼和浩特丰富着生态保护的方式,大幅提升了保护质量和范围。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在虫鸣鸟叫中拥抱大自然成为呼和浩特市民过周末的新时尚。在南部山丘地区,100多万亩特色林果基地里结出的红果果、绿果果,成为帮助村民发家致富的“金果果”;在北部大青山区,敕勒川小镇、敕勒川部落等民俗村落将民俗文化与优美山景融合,卧听松涛、远观山岚,成为今夏火爆的旅游打卡地。

  托克托县境内的河口镇,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托克托县依托黄河沿岸现有地势条件,将护坡护岸工程进行修整,并种植绿植花卉,提升巡河道路沿线绿化水平。“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我们更要以力争上游的劲头保护好黄河、造福沿岸百姓。”托克托县委书记王冬生说,巡河道路改造提升是托县打造沿黄马拉松、滩区居民健身休闲、观赏黄河的重要景观节点,也是提升沿黄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重要通道,同时将为滩区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围绕山川增绿、生态增色、监测增智、保护增防、群众增收,呼和浩特不断提升生态能级,实现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记者于长洪 张洪河 王春燕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