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集体K歌,歌手伍佰本人反而成了“指挥”和听众;别人是希望观众留下来,伍佰是轰观众回家……在当下火爆的演出市场中,伍佰演唱会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因现场观众合唱太震撼而被网友调侃,多次登上热搜。
文化研究专家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种“观与演”的对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了一种“亚文化”。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榜中绝对的实力创作人,在上世纪80年代,伍佰裹着台湾地域感浓郁的方言咬字、高亢的嗓音、粗犷疯狂的不够帅气的外表,用一首首作品直击所有年轻人心扉的词曲,让近百首歌曲在大江南北街头巷尾传唱。
尽管伍佰有着不俗的作品、有着不小的名气,尽管其他歌手的演唱会也会设计几首歌来引发观众大合唱以增加互动,但远没有像伍佰这样大的“观与演”的对调,更没有这样的舆论热度。
“在那样的年代,伍佰的作品独成一派。”资深乐评人小飞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伍佰的歌曲聚热是音乐作品上的一种翻红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的音乐复古流行热”。但显然,怀旧和复古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毕竟,张学友、周华健、李宗盛等人的演唱会都没有出现歌手当观众的情形。
长期致力于粉丝文化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尹一伊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当歌曲传递的思想内容更接地气、更实际、更有社会性的思想内涵时,在当下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在尹一伊看来,伍佰演唱会上观众与歌者这种“观与演”的对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了一种“亚文化”。这个在歌迷中广泛传播“梗”形成以后,伍佰演唱会上互动开始带有表演性质, “一开始的大合唱可能是因为歌曲本身引发共鸣,伍佰本人也乐于让歌迷多唱。但是当它变成了一种现象后,反而成为这个社群身份认同的标志了。对于伍佰的歌迷或者去看演唱会的人来说,只有参与到大合唱里面,自身的身份标识才成立。这样,大合唱就变成了伍佰演唱会的一种表演方式。”尹一伊说。
乐评人小飞也认为:“现在年轻人有独立的思想和品位,不会一味崇洋,而是更有激情地重塑、审视过去的时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致敬。”和国潮、老国货兴起后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一样,当下的年轻人群更加感性、更会思考,“所以我觉得,复古怀旧本身就是一种温故而知新,‘伍佰热’这样的温暖画面是我们乐见的。”
文/本报记者 寿鹏寰 实习生 王佳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