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30日电 题:既要好事“巧”办,也要好事“久”为——记者探访重庆市老年食堂
新华社记者赵佳乐
佳节又至,重庆市渝北区双龙湖街道老年餐中央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人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起制作手工月饼、品尝中央厨房提供的免费餐食,其乐融融。
今年80岁的老人邓步良说:“3个儿女都在外地,今年因为工作原因没办法回家团聚,虽然见不到孩子们,但是能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庆祝佳节,我感到很开心。”
近年来,老年食堂在重庆遍地开花。目前,重庆所有区县均建设并运营社区老年食堂,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2022年重庆市新增社区助餐点207个,累计建成各类助餐点1391个,助餐200余万人次。
不少老年食堂不仅打开了老人的味蕾,还叠加了多种养老服务场景,好事“巧”办,一把钥匙开多把锁。
在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食堂,老人仅花10元钱就能吃到一份营养均衡的餐食。此外,食堂周围还建有老年KTV、舞蹈室、助浴室等多个功能区,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求。
“除了生活服务,老人们往往更需要精神关怀。”民乐村社区食堂工作人员说,食堂内的多种养老服务场景有助于提升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渝北区双龙湖街道老年餐中央厨房也在就餐点设立了老年大学烹饪班、音乐教室等功能区,开展各类附加服务。
邓步良说:“社区的老人们自发组建了一支老年乐队,但是以前只有露天场地可供使用,经常会因为刮风下雨暂停活动。现在我们可以在就餐点内训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便利和乐趣。”
虽然老年食堂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一些老年食堂也因经营不善、最后门可罗雀甚至销声匿迹。如何长效、可持续地运营老年食堂一直是一个难题。对此,重庆市不少老年食堂使用多种策略,不断加强自我造血能力。
中秋节当天,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内排起了长队,其中不仅有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今天过节,我们为上百位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了免费担担面。许多年轻人也特地慕名而来,想体验一下我们的网红面。”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负责人龚洪明说。
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高龄化、空巢化、独居化特点显著,如何解决一日三餐成了许多老人的生活难题。听取多方意见后,社区决定采用商家援建的模式开办社区食堂。龚洪明这家生意火爆的网红面馆最终被选中。
1元的大白馒头、3元的重庆小面、12元荤素搭配的套餐……注册为老年社员后,老人们就可以享受社区食堂提供的价格低廉的各色美食。自挂牌成立以来,社区吸引了一大批老年“粉丝”,目前食堂注册社员达7000多人,其中90%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食堂日均就餐人数达千余人,有些老人在就餐后还会购买许多小吃带回家。”龚洪明说,因为价格低廉、食客众多,食堂的人均消费从十几元降到了几元。
为了可持续运营社区食堂,街道与食堂联合探索出了“社区食堂+”模式,包括“社区食堂+网红面馆”“社区食堂+小面培训学堂”“社区食堂+养老服务”等方式,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让利、市场化运营,变“输血”为“造血”,有效地解决了社区食堂的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
渝北区双龙湖街道老年餐中央厨房除堂食外,还采用集中制餐、分散就餐模式,在周围社区的老年服务站设立多个就餐点,形成了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既方便了街道内的老人,也扩大了销量。中央厨房负责人舒中华说,老年食堂还利用老年餐和护理服务配套、为医院提供功能餐等方式提升效益。
“做老年服务工作需要有情怀,如果做老年食堂服务纯粹是为了赚钱,那很多人肯定会坚持不下去。”舒中华说,自己想继续坚持为老人们多做一些有意义、有温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