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祖国各地

“四链”融合,徐州为什么行? 发布时间:2023-09-09 来源:人民网

杨维琼

场内,政府搭台,126项技术需求、6600多个岗位静待折桂,168家企业亟待524.03亿金融活水滴灌;场外,企业唱戏,172项技术先进、成熟度高、强链补链的科技成果正待揭榜,183万人才奔涌而来……

在不久前举行的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场景清晰呈现。

当前,徐州这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锚定2025年跻身“万亿城”的目标,发力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入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着力建强高能级科创中心、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建设高能级资本市场、构建高能级人才高地。

创新与企业共生耦合

8月15日,在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上,暨南大学与江苏金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就“低气味FDA级再生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我们的材料主要用于食品包装等,要达到食品级的要求。通过这项技术,废旧塑料可以实现高质化的再循环再利用。”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冬意说,项目签约把校企合作的壁垒打通了,在促进校企合作的同时,让双方更了解产业之需和彼此需求。

“每回收1吨塑料,我们的技术可实现降碳1.5吨~2.2吨,完全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的要求。”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胡长鹰介绍,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物质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挑战,唯有创新。从老工业城市转型而来的徐州,从来不乏创新的基因和毅力。如今,当地17家省级以上园区加快转型,云龙湖深地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矩阵加速构建,全市包括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38家、科技孵化载体74家在内的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升。

此外,瞄准“卡脖子”技术,徐州有65款核心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水准,工程机械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居行业首位;集成电路领域大硅片和光刻胶、生物医药领域“四高一抗”和中枢神经药、安全应急领域矿山和消防安全装备产品行业领先,国内首颗矿用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发射升空。当下,徐州已高分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产业与科技攀高逐新

“目前产品正在中试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日前,徐州市洛克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签约了一个新项目,公司副总经理王世昌介绍,该项目产品将用于建筑节能材料、矿用填充材料的生产与制备,可实现进口替代,未来还将拓展到表面活性剂、润滑剂和增塑剂等多个下游细分领域。

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徐州市让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把专家和企业集聚在一起,让专家的成果能够转化,企业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贾汪区科技局局长张兆友说,从研发到成果转化全流程,贾汪区提供诸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人才企业创新资助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人民网了解到,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徐州市建立健全“工作专班+产业联盟+创新体系+要素支撑”“四个一”推进机制,去年十大产业实现产值6058.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99.3%,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能源等6个产业产值今年上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工程机械跻身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徐州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

“日前发布的172项‘343’创新产业集群科技成果清单中,项目技术先进、成熟度高、强链补链。”徐州市科技局局长鲍斌说,大多数科技成果攻克了产业前沿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新工艺、新产品,具备了从实验室、中试基地走向市场的条件,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填补了产业链关键环节,能够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金融与企业共生共荣

“由于没有抵押担保,我们在多家银行申请贷款都碰壁了,多亏交通银行徐州分行给了我们纯信用方式1000万元授信。”作为一家从事激光芯片材料研发、生产的科创企业,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开始迈入高速成长期,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今年以来,随着订单量增加,企业设备等采购需求也开始增加,急需一笔资金经营周转。然而,由于其轻资产运营等原因,贷款进程一度停滞。

“对于科创型企业,交行创新了评估模式,更关注企业的股权融资和估值情况、技术背景和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和市场化路径。”交通银行徐州分行普惠部产品经理王曙光告诉人民网,华兴激光属于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中的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是交行的重点支持对象,银行在充分考虑担保方式及贷款利率后,最终以纯信用方式给予其1000万元授信,贷款年化利率只有3%。

企业成长需要呵护,而资金链的扶持引导,是打造优越产业生态体系的关键支撑。人民网了解到,今年以来,徐州市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百余家金融类和总部型企业签约入驻,设立产业基金28支258.67亿元、科创投资基金10亿元,“苏科贷”贷款数额、资助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今年1—6月,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贷款余额796.06亿元,较年初增长19.63%。

8月以来,当地金融部门全面梳理出168家企业,总融资需求524.03亿元。其中,优势创新产业集群需融资359.83亿元、占比达到69%,新兴创新产业集群占比16%,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占比15%。“从融资额看,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是我们各类金融机构服务的重中之重。”徐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孙秀云说,下一步,徐州将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导向,加速提升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承载力集聚力。

人与城双向奔赴

博纳晶科精密材料科技(徐州)有限公司是归国团队创立的企业,负责人卢嘉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金刚石膜电极和高级电氧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该技术最终成功运用于工业生产污水的处理工艺中,并在今年“世界水日”当天,被奥地利政府授予创新实用技术大奖。从归国创业至今,该公司研发团队已申请了5项专利,其中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在多个赛事评比中斩获奖项。

“最重要的一点,是徐州近年来持续出台招引政策,对高端人才及初创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谈起落地徐州的缘由,博纳晶科总经理刘海波告诉人民网,2022年徐州高新区“双创计划”赛事中,该团队获得了“A类”(高层次创业人才)认定,得到了徐州市包括资金资助、人才公寓协调、企业成长指导等一系列扶持与帮助。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交通区位优、科教资源密集,便于企业招揽人才;此外,老工业城市基础雄厚,这里众多企业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刘海波说,尽管也获得长三角另一个城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的“A类”人才评定,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徐州。

“我们深入摸排全市260余家重点企业需求,征集6600多个岗位。”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鹏说,岗位主要集中在全市重点发展的工程机械、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领域,既有徐工集团、万邦药业等本土知名企业,也有徐矿集团、大屯煤电等部省属企业,还有利民股份、格利尔数码等上市企业。“除普遍较高的薪资外,各类人才还可享受在徐创业最高2000万元项目资助等政策礼包和集成服务。”崔鹏说。

让人才安心留下、让企业安心成长,在徐州,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正成为一种常态。出台“人才高地28条”,实施“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高规格举办首届淮海人才峰会,高品质打造人才公寓,着力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目前徐州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8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