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德
今年盛夏,我邀请朋友们一起,第四次到浙江金华的塔石乡,再度住在当地一家民宿。
塔石是个山乡,盛夏至此,正好避都市之热浪,享山区之清凉,躲车水马龙之喧嚣,度溪水潺潺之静安。住在曾住过的民宿里,免了买菜烧饭的劳顿。虽是山乡民宿,条件却不比正式的宾馆差,而且百元包吃住,用餐时十人一桌,荤素搭配十菜一汤,餐餐变花样,既省了在家买菜水电的消耗,食物源头亦可以信赖,没有污染之忧,都是无公害的菜肴。晨起,开门即见山,满目绿水青山。漫步山边溪水旁,看云雾绕山峦。黄昏,一起到溪边享清凉,观白云蓝天,直至皓月当空照。这样度过了好多天,吸够了山间富氧的空气。
更令我关注的是乡间的人文风景。闲来漫步塔石村,只见这村庄黛瓦粉墙,街巷整洁光亮,处处摆放着分类垃圾箱。据说塔石村有3个保洁员,负责一天几次打扫公共卫生,村民也逐渐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才有今日的面貌。振兴更有良方,利用山区消夏的“冷资源”,这村里办起多家民宿驿站。硬件或许没有那么高档,环境功能卫生却敢与星级宾馆试比高,服务更能叫一些酒店汗颜。不会有一杯茶水几十元,客人再多,都是一人一杯高山茶,不收一分钱。我住的枫溪驿栈,民宿主人袁路有免费开车送旅客上医院、游景点,名声在外,据说夏天还未到,早有游客网上预约以防客满订不到房间。品质可靠的旅游带动了这里的各行各业。来旅行住宿的客人一般都会带些当地的土特产回家,常见路边酒店摆出小吃摊,麻糍糕点任品尝。原本沉寂的山乡充满勃勃生气。
不只这个村庄,塔石乡处处可见这样的风景,生活品质今非昔比。乡里的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原来只在城里见到的塑胶步道、健身器材等在这里也逐渐变得寻常。柏油公路从深山直铺到金华市区,每半个小时一班公交车往来便利,徒步进城早成历史记忆。不少人家的子女工作在城里,到周末就驱车回家看爹娘。村村都有老年人食堂,老人们吃饭足可无忧。到了周末,常遇到文化下乡,更显热闹,溪上廊桥挤满了人,吹拉弹唱,曲音绕梁。看病也不用烦心,塔石村有卫生室,塔石乡有正规的卫生院。乡卫生院条件更要好些,是三层的楼房,门口停着崭新的救护车,院里中西医兼有,科室基本齐全,可独立做各种检验。院长傅卫明在这里行医32年,建特色中医科目,擅长针灸推拿,经常带队下村行医做科普宣传,深受乡亲称道欢迎。
山乡变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民俗民风。没有久为邻居如隔山、关门闭户不来往的忧虑,十里八乡都认识,仿佛知根知底自家人,有难有困互相帮。我这样偶来的外乡人,在塔石只住了一个月,常遇老乡待我如亲人,常见房东给陌生客人让座上茶开空调,开怀畅谈,也常见乡村干部深入农户,问寒问暖。乡间俗语说老百姓对干部考核有自己的标准,哪个干部进村狗不吠,是熟人,可见常来;狗吠,是生人,可见不常来。想来,这里的人们,已是再熟不过。塔石有底蕴,是当年粟裕将军率部转战浙西南开展革命斗争的老区之一。据说,如今包括塔石在内,这里许多乡镇还成立了乡贤会,聚集德高望重的长辈、社会达人、有知识的文化人、乐善好施的企业家,齐力捐资修桥补路,收集整理不可复制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出版丛书,在青山秀水间留下浓郁的乡愁。
我到塔石,亲身体验着一个地方社会发展、旅游兴旺、文化赓续,正合力绘就一幅美丽乡村的时代画卷,所以,愿意一遍又一遍上这山乡来。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