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宁
当传统农业遇上科技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来宾市是广西农业大市,连日来,“乡村振兴入画来”采访团一行走进来宾市,解锁现代农业的振兴密码。
“慧”种菜 设施农业育出新希望
在位于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的新三智慧农业小平阳示范基地,工人们每天只需按照设定的任务执行施肥、养护等作业,如种菜游戏般,完成后即可“通关”。在这里,农业“小白”也可以种出好蔬菜。
“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农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可以对大棚内的光度、湿度、肥力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控,技术人员只需使用手机或电脑,就可通过数字化实现对农作物的管护。”广西来宾新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黄锡强介绍。
除了数字系统的“加持”外,该示范基地还采用了先进大棚育苗与栽培技术进行管理,按照自动化、规模化、工业化的种植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绿色、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小青瓜生长的关键时期,每天准时来到新三智慧农业小平阳示范基地里为小青瓜护理,是平阳村村民何兰杏每日必不可少的任务。“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干的活轻松又简单,每个月还能拿3000-4000元。”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小青瓜,何兰杏喜笑颜开。
黄锡强介绍,项目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智慧农业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产值,每年可生产优质农产品1800万斤,产值超过9000万元,给当地农民和村集体带来收入100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希望向当地农民推广种植技术,采取农户加盟‘小作坊’等形式,让更多‘农业小白’参与优质蔬菜的种植,助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黄锡强说。
养新“渔” 生态经济“双丰收”
在离示范基地不远处的小平阳镇元凌村,一个个特殊的“鱼塘”格外显眼,数十个圆形大桶整齐排列,工人撒下一把饵料,桶里鱼儿翻腾而起、争相抢食。
据了解,这是元凌村现代渔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占地440亩,采用了先进的陆基圆池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养殖密度大、周期短、产量高、投入品可控,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循环水养殖生产每单位水产品可节约50倍的土地、160倍的水,相当于节约了90%的水。”广西鑫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隆正海介绍,项目优化了区域水产养殖结构,生态功能优势明显。
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鱼池的上方还搭建了光伏板,发展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年均发电量约3600万千瓦时,可满足22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如此效益高又环保的新型水产养殖模式,让隆正海算起了一笔“经济账”。“一个鱼池仅占地0.265亩,产量可达1.5万斤,年产值高达21万元,以目前的批发价14元一斤计算,每亩产值高达79.17万元。”隆正海说,该项目通过土地租金收入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年稳定收入达23万元,有效拓宽就业渠道,辐射带动农户676人。
建良田 绘就沃野新“丰”景
时下,晚造水稻种植已全面铺开。在象州县寺村镇万亩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远看稻田形如棋盘,分布均匀;近看农机驰骋,新播下的晚稻正在微风中舒展身姿,生机盎然。
象州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广西的产粮大县。象州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在雄表示,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发展战略,聚焦“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推动高标准农田建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新成效。
此前,寺村镇大部分土地较分散,高低不平,水渠灌溉不畅,导致农作物收成不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不高。建成寺村镇万亩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后,农户农田更加集中,排灌设施、农机道路等相关设施更加完善,农资投入、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既夯实了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又保障了农民增收致富。
韦在雄介绍,示范基地还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新模式,引入托管服务能力强的生产企业,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全程跟踪从育苗到收割、加工的全部流程,让“大块田”真正成为致富香饽饽。据统计,2019年至2022年,象州县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5万亩,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74万亩。
既破解农业发展之困,又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现代农业赋予了乡村振兴更多可能。下一步,来宾市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谋划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