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生态“七景”造就文旅“奇景”---内蒙古绘就山水林田湖草沙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08-30 来源:新华网 经济参考报

  翻开北疆生态画卷,山峻秀,水清洌,林茂密,田肥沃,湖碧绿,草遍野,沙浩瀚。

  内蒙古自治区立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积极成效。近十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相互依存,形成逐渐优化、相对完整的各类生态功能系统。七类生态自然资源各有独特魅力,成为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七类景观,共同绘就北疆纵横千里、绚丽磅礴的生态“奇景”。

  雄壮巍峨的阴山山脉,蜿蜒曲折的黄河“几字弯”,万木葱茏的大兴安岭,沃野千里的河套良田,一碧万顷的乌梁素海,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浩瀚无垠的库布其沙漠……内蒙古立足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吸引天南海北游客留下足迹,引领各族群众阔步迈向幸福生活,向世人展开一幅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画卷。

  以山为笔,摹绘文旅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阴山之下,云盖如幕,青城掩映。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曾因青砖黛瓦得名,今又因城北雄浑墨翠的大青山而再证其名。

  新日初升,晨曦的微光在大青山后散出绯红,随着遍野草木一同被光辉映照的,还有凌晨骑行至此的大群青年人。他们凌晨两点从市区出发,骑行近30公里,爬上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百余级台阶,来到山顶一睹日出。

  以前,植被退化的大青山一度遍布砂石、荒滩。2012年,呼和浩特市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近3万亩荒坡重现绿色生机。同年修建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作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成为这座“塞外青城”的网红打卡地。

  经过治理,登山步道所在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西北部重要生物多样性分布区,有近1100种高等植物和近2000种野生动物,中华斑羚、黑啄木鸟等野生动物首次现身保护区。生态向好,人气渐增,周边的村落也重新修葺房屋,开门迎客,村民通过户外烧烤、农家乐吃上了“文旅饭”。

  在距离呼和浩特市200多公里外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山秃岭。“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家门就爬坡”,村民李美桃这样介绍曾经的苏木山。

  内蒙古自治区于1960年春正式批准成立苏木山林场,在几代林业工人的接续努力下,苏木山变了面貌。

  如今的苏木山,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林场总面积达到了24万亩,有林面积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8%。盛夏时节,在苏木山音乐季现场,游客摩肩接踵,在遍野绿色环绕下,跟随音乐欢呼雀跃。

  “欢迎大家来苏木山品尝我做的莜面窝窝。”在苏木山脚下的卢家营村,李美桃正忙着直播展示自家的美食。依傍着苏木山,卢家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苏木山平均坡度在45度以上,适宜进行登山、健步走运动,多次举办徒步穿越比赛等体育赛事,入选为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健走基地。

  巍巍青山,恰似广袤北疆大地上遒劲浑厚的笔锋,书写北疆山川生态发展的新篇章。

  以水为彩,点染亮丽风光

  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4000余条河流奔流不息,6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河湖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明显提升。

  盛夏,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黄河大峡谷草木茵茵,黄河犹如一条翠链,在峡谷之间穿行。游客们畅游于玻璃观景平台、沿河栈道、游船码头、景观古村等娱乐项目,尽享夏日风光。

  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内蒙古共有8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由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联合申报的内蒙古黄河大峡谷文化旅游景区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有利于黄河文化挖掘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清水河县文旅局副局长孙永莉表示,目前黄河两岸正努力以一盘棋思路统筹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黄河大峡谷这一文旅名片更加鲜亮。

  水之利民,在于造福一方百姓,兴一方文明。如今,内蒙古各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满足百姓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多种需求。

  鄂尔多斯市不仅下功夫装扮穿城而过的乌兰木伦河景观带,更将河畔打造成绿色共享空间。去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陆续面向市民开放河岸草坪,让草地露营、野餐、遛娃成了市民的消夏方式。今年夏天,康巴什4号桥附近又新增约7万平方米草坪,进一步拓展了市民游客的休闲空间。此外,这里还探索引入可食用景观,打造“可观赏、可食用、可共生”的城市园林景观,进一步扩大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

  水像画作里不可或缺的颜料,予北疆大地以缤纷色彩,点染出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画卷里人们五彩多姿的生活。

  以林为皴,描叙绿色转型

  盛夏时节,位于大兴安岭林区的乌龙岱林场山峦逶迤、林海连绵,漫山遍野的桦树、松树笔直挺拔。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大兴安岭林区的46%。多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对这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1998年在这里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2015年4月,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伐倒最后一棵松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20万林业人变为守护森林的务林人。

  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第七小队队长周义哲带领记者走进森林深处,只见一棵棵树木挺拔向上,林中空气清新,从高处俯视,山体像是盖上了一层绿色的被子。

  “以前我们工队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我们就靠运出的木材与外界交流。”周义哲感慨道,“现在天南海北的人们来大兴安岭旅游观光,我们靠美景与人交流!”周义哲所在的北岸林场将原来的工人宿舍改造成为民宿酒店,积极融入旅游产业建设。

  林业工人除冬季综合抚育、夏季植树造林本职工作外,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为游客提供“森林的味道”。不仅实现了“砍树人”到“看树人”的变化,更有一些林业工人“放下斧头当上了导游”,通过旅游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兴安盟阿尔山市是镶嵌在大兴安岭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也是内蒙古知名的旅游名片。在白狼镇民俗村,于久江挥动鞭子,驾起马车带游客感受曾经林业人的生活。“那时候不仅累,更有危险。”于久江指着手上伤疤介绍,“那时候生活跟现在真是天差地别。”现在,于久江与村民合伙开办了旅游合作社,旅游季节一天能挣三四千元。

  雨后初霁,付丽红带着前来研学的孩子钻入深林,捡拾地上的松果、松针。“大自然里的松果造型各异,根据不同想象进行组合拼接,可以创作千变万化的松果艺术画。”付丽红是阿尔山市一家旅行社负责人,从小在林区长大的她喜欢用松林植物绘饰。“松鼠咬过的松果是最佳的作画材料。”付丽红介绍,她开办研学旅行团,让孩子们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时,在艺术创作构思中了解林区文化。

  “山野里的林与我们林区的人血脉相连!”周义哲摸着兴安落叶松树皮感叹。苍劲斑驳的树皮不仅展现了林区转型的沧桑变化,更似画中皴法,淡干墨汁随笔锋皴擦出生命的劲力,在这一场人与自然共生的诗画里展现繁茂共荣。

  以田为意,挥洒野间诗趣

  内蒙古把诗意写进了农田里。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稻田里,有山川与河流,有高铁与高楼,有怀抱稻穗的农民和笑意盈盈的孩童,这些都是当地农民所做的稻田画。

  扎赉特旗地处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目前,全旗种植水稻70万亩,是兴安盟大米主产区。好力保镇位于扎赉特旗东南部,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绵延的稻田不仅孕育出晶莹饱满的稻米,也成为农文旅融合的舞台,不同品种的水稻穿插种植,拼接成创意无限的稻田画。

  在好力保稻谷景区,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元素,味稻小街、米宝乐园、萌宠乐园等景区妙趣横生,为游客提供了稻田观光、稻作体验、研学科普、稻田民宿等多元旅游体验。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多地探索将文化旅游与农畜产品生产相结合,推出“旅游+牧业”“旅游+农业”“旅游+林业”等发展新模式,农俗体验、草原宿集、森林康养等特色活动成为新的旅游热门。

  农田变景区的“华丽转身”中,主角不仅有沃野千里的良田,还有曾经贫瘠的盐碱地。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七彩稻田”里生机勃勃,小鱼小蟹在稻苗间穿梭,“稻蟹鱼共生”的景象令游客流连忘返。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杂草丛生,已撂荒多年。

  2021年,大路镇对小滩子村1000余亩闲置撂荒的盐碱地进行改良,打造了集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项目,实现从撂荒盐碱地到一地多“用”、一水多“产”的华丽转变。

  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介绍说,我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改造闲置盐碱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工程,2022年水稻产量达到65万斤、鱼产量约8万斤、螃蟹产量1万斤,目前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体系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以农业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农业升级的目标。

  不仅有良田万顷,北疆生态画卷里更有田野山丛的诗情画意,有田园游娱的畅爽玩乐,有农事体验的野趣感受。此间画中意趣,更待客来赏!

  以湖为墨,渲染浩渺丹青

  眼下正是北方第一大湖呼伦湖最美的时节,它热情拥抱八方来客。记者站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看到呼伦湖水量充足,宛如镶嵌在草原深处的“蓝宝石”,烟波浩渺、芦苇繁茂。

  难以想象,美丽动人的呼伦湖也曾消瘦憔悴:受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在十多年前湖面面积不断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经十年生态治理,呼伦湖换了模样。“截至目前,呼伦湖水面已扩大至2244.3平方公里,水量达139.7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兴奋地说,目前呼伦湖的水量、水质都稳定保持在合理目标区间,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与呼伦湖一样迎来生态巨变的,还有乌梁素海和岱海。近年来,内蒙古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一湖之治”升级为“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让祖国北疆的“塞外明珠”更加璀璨。

  夏末秋初,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飞鸟翔集,进入最佳观赏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流连在乌梁素海秀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景观中,惬意地感受着天然画廊的美景和浓厚的风土人情。周边村民张海英说:“现在乌梁素海水清了,鸟多了,周边环境更美了,大家都想在这里养老了。”

  7月下旬,一场名为“岱海之夏”的文化旅游美食节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举办,为内蒙古第三大湖泊岱海积聚了人气。宽阔的湖面上,游客乘船徜徉在湖光云影间,阵阵清凉风直扑面颊,让人们大呼“舒服,爽快”。掌船的老船长胡登雨骄傲地说:“周边地里化肥用得少了,污水处理厂也建起来啦,看看这水多清亮呀。现在岱海引入了黄河水,湖面比过去大了不少,生态越来越好,游客就越来越多啦!”

  绿野中一汪汪湖水,如眼眸般清澈,滋养着北疆万千生灵。晨起,湖面上飘起浩渺烟波,湖水中涟漪四散,像墨水在画纸上点染,在北疆绿野中尽绘丹青。

  以草为纸,铺陈绿野底色

  广阔草原上遍野青绿是人们印象中的内蒙古,也是中国北疆的亮丽底色。

  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北端,有一片“无人区”,这里有高低错落的山地草原,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漫天遍野的连片野花,这里是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的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年前,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历经五年搬迁移民工作,保护区成立时已完成生态移民1144户、3260人,形成229万亩集中连片生态保护“无人区”。经过十年围育补植和悉心保护,如今罕山再现山青绿、泉遍野的景象。

  “90年代许多人开荒种地、过度放牧,大片的罕山山地草原被破坏。”自幼在罕山长大的白巴嘎那如今是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监测员,他见证了罕山的变化。“现在不仅泉眼更多了,野生动物种类也更丰富了。”

  一路向北,进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的牛羊仿佛听腻了人们传来的惊叹赞美声,自顾自低头品味青草芳香。蓝天、白云、绿草以及在草原里拍照的游客、正在为游客准备食宿的牧民,构成了夏日草原的静谧景象。

  整齐的蒙古包在草原美景中一字排开,牧民吴苏道一家正在蒙古包之间穿梭忙碌。今年开始,吴苏道一家经营起了家庭牧场,不仅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食宿,还指导游客体验骑马、射箭等草原生活。“过去只跟牛羊打交道,很单调。现在草原生态越来越好了,来的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活也更丰富了。”吴苏道妻子白萨仁说,一家人增加了收入,更收获了快乐。

  当晨曦刚照亮乌兰毛都草原,金荣和周边的牧民已经开始忙碌了,拎着小桶逐个为奶牛挤奶。随着乌兰毛都草原旅游走热,金荣带领周边牧民成立的奶制品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从最早为游客提供少量特色奶食的小作坊,到有数十种奶制品的加工车间,再到利用牛奶加工制作口红、肥皂,如今金荣不仅闯出自己的品牌,还带动附近300余名牧民共同就业增收。

  “乌兰毛都草原的景色越美,来的游客越多,我们的日子就越好。”金荣说,草原良好的生态,与草原上牧民的小康生活息息相关。

  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盖度由40.3%提高到45%。在北疆的广阔草原上,每天都上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漫天遍野的草原好似一张绿底画纸,牧民在纸上画出幸福生活,牛羊在纸上谱出生态牧歌,山川在纸上勾勒出天地辽阔。

  以沙为线,勾勒大漠神奇

  从观景的角度看,沙漠是苍天划下的优美曲线,缔造出金色的大漠神奇。

  今夏,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景区绿林环抱,阳光洒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远处传来的驼铃声不绝于耳……早上8点开始,近万名中外游客分批坐上高空缆车,穿越茫茫绿化带,抵达黄沙漫漫的沙漠腹地。内蒙古沙漠迎来最“热”旅游季。

  内蒙古拥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多年来,内蒙古利用不毛之地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畅享内蒙古大漠风光成为了各地游客的新选择。

  在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346万块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库布其沙漠起伏,在漫漫黄沙中涌动成3000万平方米的蓝色“光伏海洋”。光伏板下,药材和牧草绿意盎然。“沙窝里种上作物,再从上面架起光伏板,相当于打了两层‘保护伞’,黄沙休想乱跑。”讲解员王利霞生动地对30余位外地游客说。

  游客们徜徉在柴登嘎查光伏板下,兴奋地打卡拍照。大家观看了如向日葵般旋转“脑袋”的跟踪式光伏板支架,还打卡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山西游客成龙说:“这种工业旅游集知识与风光为一体,让人‘游有所获’。”

  光伏板下搞种植、发展文旅,是内蒙古沙漠治理的一个缩影。努力化沙害为沙利,内蒙古通过荒漠化治理,创造出一片片沙漠绿洲,不毛之地正在激活“美丽经济”。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自2010年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公司在此种了9700多万棵绿树,筑起了一道严密防沙屏障,绿化沙漠200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如今顺势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沙漠滑沙等众多旅游业态如火如荼地在沙漠、沙地中铺开。为增加游客的不同体验,近年来,内蒙古各地积极开展和“沙漠”有关的文旅节庆活动,为沙漠增添了新活力,像阿拉善英雄会已成为国内外的顶级越野盛会。

  目前,内蒙古开辟了响沙湾、银肯塔拉、恩格贝、七星湖等沙漠旅游区,形成了国内沙漠旅游中产品最全、覆盖客群最广的沙漠产业集群。与此同时,沙漠旅游已成为沙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记者 于长洪 张云龙 贺书琛 恩浩 参与采写记者魏婧宇、侯维轶、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