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记者 宫晓倩)“在医生岗位工作的时间越长,肩头的责任感就越大,尤其是面对重大疾病时,越来越能深刻地体会到医生的使命感。”扎根临床一线28年,夜以继日默默付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宋海庆谈及自己的从业经历时深有感触。
他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在我个人看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不仅要服务好患者,更需要医生结合专业所长,在科学研究中实现突破,最终解决疾病问题,满足患者所需。”
医生需要带着研究的态度去看疾病问题
1990年,宋海庆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经过五年的学习,他来到了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从此,便在医生岗位扎根下来。
历经28年的积累沉淀,宋海庆从一位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他对医生这一职业也有自己的感悟,“学医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能坚定地走这一职业道路,其中有三点非常重要。”
他介绍,第一,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阅读专业文献,而且要进行学术交流、撰写论文等,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突破,才能推进医疗的前行。
第二,医生要与人打交道,因此要学会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一些治疗方案或者想法才能得以推进;其次是团队协作。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疾病,面对负面的事情,如何与同事进行密切且专业的配合非常重要,大家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并将这些融合到工作中,这样的合作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
第三,医生要体现价值。对于医生来说,除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外,实现自身价值还应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一定要做科学研究。
“我的导师贾建平教授曾经教导我,要带着研究的态度去看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医生的价值。”宋海庆说,一旦进入到研究状态,医生就会每天迎接新挑战,每天都会觉得不一样,这样就变成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工作。特别是患者在我们一些建议之下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会让我们觉得更有意义。
完善卒中防治网络体系 提升急性期救治率
在宋海庆多年的临床研究以及工作中,脑卒中是他的主攻领域之一。据了解,脑卒中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类疾病。近期,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脑卒中的终生发病风险约为40%,即每5个人中,有两个人会发生中风。而且每年有很多复发患者,给卒中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宋海庆表示,脑卒中的救治最佳时间是4.5小时之内。在这个时间窗内需要争分夺秒给予最好的治疗,这样才能有最好的结果。如果错过时间窗,再好的治疗手段在患者身上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了。因此,建立组织化的救治系统对于卒中治疗来说非常关键。
为了遏制卒中高发态势,近年来国家牵头很多工作来应对卒中现状。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探索综合性诊疗模式,完善卒中防治网络体系。此外,国家还建立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旨在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并且针对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
“2015年以前,我国整体卒中防控体系比较差,仅有不到1%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经过多年的努力,这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以北京为例,目前有近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在时间窗内接受到溶栓取栓治疗,而像宣武医院等部分医院可以达到30%以上。”宋海庆表示,“此外,国际标准要求患者从进医院到给药时间要在60分钟之内。2015年前可能绝大部分医院做不到这一点,现在北京一百多家参与质控的医院综合水平可以达到40分钟以内,有的医院甚至可以达到20分钟之内。这体现了管理模式的优化,因为每缩短一分钟,就能多挽救190万个脑细胞,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据介绍,在质控驱动下,北京推出脑卒中急救地图。宋海庆指出,在地图上标注的医院都是有能力为患者提供救治服务的医院。现在这个地图已经覆盖北京市所有区,即便是在郊区,也有至少一家非常好的卒中中心,既能溶栓,又能取栓,这样患者就可以就近解决问题。这个体系北京市还在不断完善,希望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远离缺血性卒中困扰。
研究创新治疗手段 应对卒中后的功能障碍
卒中是一种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即便生命得到挽救,也会有很多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例如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瘫痪、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这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训练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宋海庆坦言,虽然我国急救体系化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很大挑战。“对此,近年来我们的很多研究工作向提高减残的比例上倾斜,希望优化患者治疗后的结果,远离残疾等生活不便的状态。除了药物和锻炼,现在有很多新的手段,包括神经调控技术、干细胞治疗等都在不断地应用在这一领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少卒中造成的功能障碍。”
宋海庆强调,如果卒中后有了功能障碍,一定不要立即回家,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这样患者能恢复得相对快一些,进而更快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生活中如何预防卒中?宋海庆介绍,远离卒中就要远离卒中危险因素。造成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甚至运动、按摩不当造成的血管损伤等。“一旦发生卒中,其实是上游的危险因素已经作用很长时间了,到最后发病再回去控制就比较难了。因此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关口前移,纠正不健康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脑卒中危险因素,把这些事要做细、做专业,才能把血管维护好,远离卒中的困扰。”
专家简介:
宋海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副主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任现职务期间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中文核心6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
牵头和参与“主动健康”国家重点专项1项,脑计划重大专项1项、国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研究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