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8月7日电(李东标 赵名威)盛夏时节,走进安徽省太和县的千亩中药材薄荷基地,放眼望去,满目青翠,生机盎然。微风拂动间,薄荷的香气沁人心脾,农民们在烈日下挥舞镰刀,收割、捆扎、挑运,忙得热火朝天。
薄荷,又名“银丹草”,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茎叶加工后可熬制成薄荷油,薄荷油可加工成薄荷脑,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卫生、保健等领域。太和县素有“薄荷之乡”的美誉,小小薄荷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名片”,为乡村振兴增添“清新”活力。
借“绿”生“金”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今年的收成应该不赖!”在太和县大新镇辛庄村的薄荷田间,保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保福弯下身子,手捻一片翠绿的薄荷叶,脸上笑意盈盈。“每年3月底,薄荷就进入了收割季,可以持续到11月底,一般每年收割4到5茬。今年我们种植了230亩薄荷,目前来看,收成很不错。”
在大新镇,张保福算得上是种植薄荷的“老把式”,说到当地薄荷的历史,张保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20世纪70年代末,辛庄村便开始种植薄荷,由于土壤肥沃、透气性好、土质疏松,非常适合薄荷生长,质量远近闻名。”张保福介绍,近年来,随着当地薄荷的规模化种植,还催生了薄荷深加工产业。
2014年,张保福承包了近三百亩土地,开始在村里种植薄荷。近年来,张保福还尝试发展二三产业,除了薄荷种植、品种选育之外,还建造起烘干车间,专门生产薄荷头干货,每亩地年收入达五六千元,带动了40多名村民就业致富。
在大新镇辛庄村王窑自然村的明明生态家庭农场里,大红色的薄荷收获机缓缓启动,匀速行进在碧绿的薄荷田间,源源不断地将薄荷茎叶通过传送带传送至储存箱内,驾驶员再通过液压装置卸料到运输车上。
“这种机械特别适用于连片种植大地块作业,作业效率高,一小时可收割薄荷茎叶二十亩。”薄荷种植大户周坤说,“机械化收获比手工收获节省时间,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农业有“技”,振兴有“力”。今年以来,太和县农机中心为大新镇引进了薄荷收获机,为当地薄荷种植大户解决收获难题,补齐特色产业农机短板。这一惠民举措,让辛庄村的薄荷种植大户们开心不已。
技术创新赋能 助力薄荷香飘海外
太和薄荷油因薄荷脑含量高、香型好享誉中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太和县就开始广泛引种薄荷,至90年代初,太和薄荷种植规模已达28万亩,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和薄荷油交易市场之一。
“薄荷产业是我们村的主打产业,目前辛庄村薄荷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以辛庄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种植薄荷面积近万亩,产品远销海外。”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吴海燕介绍,近年来,不少外出青年纷纷返乡从事薄荷种植或者薄荷加工行业,全镇从业人口近千人,人均年增收上万元,很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2021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考核认定名单公布,太和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薄荷)名列其中,其中的“含金量”不言而喻。目前,该基地内薄荷产品从业人员超万人,主要生产薄荷脑、薄荷素油及薄荷下游产品。基地薄荷产品种类超过300个,贸易伙伴涉及3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薄荷进出口基地。
位于太和县经开区的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眼下正是一番忙碌景象。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提取加工香料薄荷脑。经脱水、配料、结晶、烘脑、晾脑等工序,晶莹剔透的薄荷脑成品被打包后销往海外。
一帆香料是一家集薄荷产品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近年来,随着薄荷粗加工产品市场逐步萎缩,一帆香料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稳定薄荷产品出口的基础上,该公司还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聘请专家,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攻关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
一帆香料负责人祝莉介绍:“目前,公司即将建成年产2200吨的薄荷脑和年产800吨薄荷素油的生产线,这些产品将主要是出口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预计每年增加产值3亿多元。”
延伸产业链 擦亮特色产业“金招牌”
薄荷香飘致富路,乡村振兴产业旺。在不久前举行的太和县乡村振兴成果展上,张保福卖力“吆喝”自家产的薄荷。
“我种植薄荷有10年了,第一次参加太和县乡村振兴成果展,销售收入很可观,在这里我跟同行们交流经验,了解顾客需求,后续我们会开发出更多适应消费市场的新产品。” 张保福高兴地说。
近年来,为推动薄荷产业发展,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太和县财政局联合发布实施方案,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农业产业化。方案中明确,对太和县内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拥有薄荷种植基地的龙头企业,给予每家95万元的补贴,力促进一步壮大基地内企业发展。
此外,该县以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研究院为依托,建立了薄荷等地道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加快薄荷规模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薄荷深加工产业园区,进一步擦亮太和县“薄荷之乡”的金字招牌。
来自太和县商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太和县拥有薄荷生产上下游产业链企业36家,规上企业5家。2022年,太和薄荷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太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薄荷等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走上“专、精、特、新”的路子,使之成为太和名副其实的特色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