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宋翠
盛夏时节,万物蓬勃,竹山葱郁。每天清晨,已过耳顺之年的王道福漫步在村西的田埂上,踩着松软的泥土,闻着各种植物的清香,迎着微微的山风,巡视着这一片土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道福是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镇黑土夼村的村民,同时也是山东润竹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竹山文旅)的安保负责人。从公司成立,他就在公司工作,工资也从当初的约2000元,一路涨到现在的5500元。
“现在这日子,我们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王道福说,黑土夼村是个典型的山村,以前全村守着高低不平的山岭薄地,靠天吃饭,6亩山地一年收入仅有几千元,加上各种收入,总收入不到2万元。
说到目前的生活,王道福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6亩地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竹山文旅,工资5500元,加上各种老年补贴,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
跟着王道福收入变化的,还有村子的面貌:马路平坦了,自来水、宽带入户了,环境整洁村庄变“美丽乡村”了……王道福家里还添置了家用轿车,空闲时间,开车进城购物、走亲戚串门,幸福的生活赛神仙!
这是乡村振兴路上,当地农村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背后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来的“福利”。近年来,诸城市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山水田园等特色文旅资源,加快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致富。竹山文旅是典型代表之一。
发展文旅,林家村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的竹山,位于齐长城脚下,巅峰陡立,石棱如削,酷似竹笋;竹山自然景观瑰奇秀丽,林深谷幽,植被覆盖率高达97%,被誉为“天然氧吧”。这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是难得的集休闲、观光、避暑、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不毁一棵树,再造万亩林。竹山文旅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依托竹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过去的竹山无竹,而今的竹山脚下,道路两侧是成片成片的竹林,与山上的绿林相映,被亲切地称为“竹山生态谷”。
森林康养、生态农业、研学教育、餐饮住宿、房车露营、温泉度假……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管理、保洁、技术等岗位,有的成为职业农民。
黑土夼村位于竹山脚下,村民都是竹山文旅的“老职工”,王道福已经在公司待了十个年头。
“很多在城里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在家门口工作,啥也不耽误。”王道福乐呵呵地说,乡村振兴大有奔头!
据了解,竹山生态谷总占地面积3万亩,其中山区2万亩,流转附近黑土夼、管疃、赵家庄子3个村土地共1万亩。
“流转的村民土地由我们进行集中种植管理。”竹山文旅总监王希明介绍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生态谷的多功能生态大棚种植有葡萄、蔬菜、中草药等;山上栽有板栗、桃树、苹果、猕猴桃、秋月梨、桑葚等;茗香园有机茶被称为“北极绿茶”……可谓是四季有采摘,月月有瓜果,游客来此,可尽享田园之乐、山林之美。
走进生态谷的“竹山舜陶坊”,一件件精美黑陶呈现在眼前。滤泥、拉胚成型、烧制、软刻、硬刻……在这里都可以完成。这是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竹山生态谷研学教育基地一角。接地气的农耕文化,传统的民间非遗,吸引了各地的学子们前来体验研学。
夏日竹山,绿意盎然,充满无限生机。望着眼前的“诗情画意”,王道福说,家乡美了,来的游客也多了,今年的五一、端午节,来生态谷的游客挤满了山路,民宿更是一房难求,周围的村民在既定区域摆摊卖土特产,钱包跟着鼓起来!乡亲们精神也足了!
远离城市的喧嚣,来这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寻一片内心的宁静,游客纷至沓来。
昔日闭塞的山区,人气愈加旺盛。近年来,周边不少村民选择来到竹山生态谷,成为一名“竹山打工人”。目前,生态谷提供固定岗位200多个,季节性岗位500多个,带动周边20多个村庄发展,70%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助农年增收4万余元。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我们还打响了生态旅游的品牌。”诸城市林家村镇党委书记王大勇表示,在竹山的带动下,当地建设了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民俗体验基地、特色旅游商品展销基地,以此丰富拓展竹山生态谷的新业态和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