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马依情——
奔赴海岛 教书育人
本报记者 黄 超
还有一个多月,马依情就要去浙江舟山岱山县教育局报到,成为海岛上的一名乡镇信息技术教师。这几天,她从学校辗转两趟火车,花了10多个小时回到老家重庆石柱县的一个偏远山村,“父亲身体不好,我回家看看,也打算提前备课磨课,做好从教前的准备。”
22岁的马依情,是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届的毕业生,教师是她很早就喜爱并确认的职业方向。“小时候家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当时,县里小学教师大部分是中学或中专学历,我的语文老师本科毕业却选择扎根山乡。初中物理老师也是知名大学毕业,同样选择来到山区从教。”
一段实习经历更坚定了她从教的决心。“去年,我到衢州龙游县的一所中学实习。那里属于浙江山区,孩子们非常朴实,非常渴望知识、渴望到大山之外去看看。每每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马依情说。
为什么志在基层?为什么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从教?谈及自己的就业选择,马依情很坚定:“小时候,我接触不到计算机。直到初中毕业那年,学校才刚刚完善机房建设。我想通过自身所学,为海岛的孩子讲授信息技术这门课,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科学知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招聘会上,马依情带着简历走向岱山县的展台。“找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扎根海岛做一名乡镇教师,这就是我的无悔选择。”马依情说。
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杨东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开展了“宏志助航”就业帮扶计划。“马依情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了解到她的自身实际,组织了针对性的培训,既提高她的求职能力,也帮助她实现职业梦想。”杨东说。
前不久,马依情到岱山海岛上骑行,提前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这里生活条件比预想中要好,基础设施建设很好,硬化道路、居民健身器械等都是崭新的。”对于未来,她憧憬满满。
教育报国守初心,不辞长作海岛人。从山城到海岛,虽相隔千里,但对三尺讲台的赤忱和热爱,将如一盏明灯点亮马依情的人生长路,始终激励她在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深耕细作、发光发热。
遵义医科大学毕业生吴华佐——
参军入伍 淬炼青春
本报记者 丁雅诵
“青春有很多色彩,但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抹军绿色。”大学毕业,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本科毕业生吴华佐还是选择回到军营,淬炼青春。
大一时,吴华佐主动报名参军入伍。经过考核,他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成为一名军人,是我从小的梦想。每当看到军人挺拔的身姿、听闻他们的先进事迹,我都会由衷地感到钦佩与敬爱。”吴华佐说。
当兵有甜也有苦。第一次入伍,吴华佐在广东。“外训场地烈日炎炎,训练期间,身上全是痱子,每出一滴汗,都让人难以忍受。”他回忆道。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在吴华佐的日记里,有这样的文字: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把每一次磨炼都当做机遇,方能百炼成钢。
两年后,吴华佐退伍返校,继续学业。回到学校的他不忘军人本色,积极投入征兵宣传、入伍政策讲解、组建国旗护卫队、筹建橄榄绿军事爱好者协会等工作中去。
作为珠海校区国旗护卫队的教官,吴华佐很是自豪。“我们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队伍,每周进行3天左右的训练。怎样站立、踢正步、展旗、收旗,每一个动作都不能有丝毫懈怠。”他说,“当我们的国旗护卫队第一次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并且圆满完成升旗任务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光荣。”
回到学校,部队的号角声仍时常萦绕在吴华佐心头。今年上半年,他再次应征、重回军营,来到驻蓉某综合训练基地。有人不解,当兵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去?吴华佐的回答十分坚定:“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定,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如今,吴华佐已投入新的训练当中。他始终以一个老兵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在训练场上干劲十足,还主动担任队列和体能小教官,为战友们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二次入伍,又是一趟新的旅程。”吴华佐说,“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忠诚、担当与奉献,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时磊参与采写)
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生魏红玉——
自主创业 传承非遗
本报记者 闫伊乔
“将皮毛和彩石一环一环缝制在一起,这就是我们鄂温克族文化中寓意着幸福吉祥的手工艺品——‘太阳花’。”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届毕业生魏红玉向游客们讲述着“太阳花”这项非遗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生长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魏红玉,仍然记着小时候妈妈和姥姥手把手教自己缝制“太阳花”的场景。2018年,初入大学的魏红玉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太阳花”手工艺制作面临的困境: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培训难、产品缺乏创新和推广平台……“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为非遗传承做一份贡献。”魏红玉在心中暗下决心。
在学校的支持下,魏红玉与50多名同学共同组建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匠心非遗团队,利用假期到各地走访调研,搜集整理民间艺人制作的“太阳花”半成品,助力产品与市场需求更好对接。“我们在设计中加入驯鹿、雪花等文化元素,制作出更多更富创意的产品。同时,帮助一些手工艺人开设线上销售渠道,为‘太阳花’手工艺品的传承、传播创造更多可能性。”如今,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太阳花”逐渐成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网红产品。
了解到当地冬天极寒、不利劳作的情况,魏红玉与同学们邀请到“太阳花”制作的工艺大师在各地开展教学,帮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能、增加经济收入。
“起初,培训过程长、工作量大,很多人不能沉下心来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面对这样的困境,作为团队负责人,魏红玉积极与农牧民沟通,向他们介绍“太阳花”手工艺制作的发展前景。
如今,当地已有上百名妇女参与到“太阳花”手工制作中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一边聊着天儿,一边就把活儿干了,学到了手艺,助力了非遗传承,还把钱挣了,多好!”66岁的张翠英通过学习制作“太阳花”,生活发生了变化。
几年过去了,从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如今有越来越多旗县主动联系魏红玉,邀请匠心非遗团队到当地开展培训。魏红玉越发确信,自己找到了一生的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扛起责任,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我会继续努力,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卢琬——
练好本领 技能成才
本报记者 吴 月
面对激烈的竞争,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卢琬的回答十分肯定:“经过学校几年的培养,我不仅找到了一份喜爱的工作,也坚定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决心。”
炎炎夏日,广东立德胶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车间里,穿着无尘服的卢琬正仔细查看模具试模情况,与技术员交流项目细节。工艺参数如何设定?模具是否需要调整?22岁的她是所在工程组里最年轻的成员,谈起技术却很有底气。
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直是卢琬的心愿。“大一刚入学,班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一下课,我就冲到讲台前毛遂自荐,‘老师,我想参加科研项目!’”卢琬笑着回忆。抱着多学知识的想法,她加入了专业老师的课题组,围绕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科研项目阅读了大量文献。
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提高技能?学校的第四实训楼见证了卢琬流下的汗水。“大二整个暑假,我都‘泡’在实训楼里。”卢琬介绍,为研发出理想的生物可降解薄膜,她与团队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制备双向拉伸膜,再进行性能测试、数据分析,而后进一步调整加工工艺参数。
经过一次次产品制备、工艺优化,最终,在老师指导下,卢琬和团队的同学们研发出具有耐高温等性能的生物可降解包装薄膜。
今年3月,卢琬和同学们获得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就在那时,她也顺利接到心仪工作的邀约。“学校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学里接触科研、创新创业的经历,为我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我希望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充分发挥所学,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卢琬说。
前不久,卢琬回学校领取毕业证书。回望实训楼,大学时为梦想拼搏的经历浮上心头:“一天深夜,我最后一个离开实训楼。看到我,学院老师说了4个字:未来可期。”
“那时的我还有些懵懂。”卢琬说,“现在我懂得,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宏大的志向,有过硬的本领,就有可期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