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畅
张兴元有着很扎实的油画创作实力(油画作品《红潮》入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又积累了几十年中国画创作经验,因此中西两种技法的交融,令他的中国画创作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江南水乡古镇(中国画) 张兴元
“美是点到为止的蜕变。要画得简单些,不要太复杂。否则,像女子脸上涂胭脂涂得如火烧一样,太过浓艳就俗了。追求单纯,把对象浓缩概括成一种精华,这才是艺术创造的真谛所在。”张兴元的笔墨分明透出疏简、冷逸、空灵与清雅,尤其是超越传统程式化的构图模式,遵循“自然不可拘于形体,而是取之象外”的原则,以散表意、以像表情,使画面平添了一份大气与潇洒、奔放与活力。画面中展现的密蕊疏花、翠羽啾嘈,都是让张兴元感动并尊重的生命。于是,每每观其画,我便有这样的感觉:画里的意境,像一只温情的手,舒缓地安抚我,慢慢地导引我体会那不可言说的况味。
作品《清晨》是他与学友宋玉麟先生于1967年某日清晨,同赴江苏太仓浪港村长江岸边水彩画写生时留下的印记,于去年创作完成。在整体的构图中,笔墨极为简洁,尽显阴阳相济、虚实相生的特性:三艘轮船重心右移,一大两小,大船只露出一半的面目,并有抛锚缆绳向左长长延伸;两艘小船一前一后,后面的小船有意隐去了一半的桅杆。画面中,多用线条却基本不用沉黑的团块,船体、水波、缆绳构成飘缈灵动的意象,巧妙衬托出长江清晨船停而水清波平的特点。与此同时,在画面中,我们能发现笔法融入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并臻于松动、灵活而丰富的境地。
张兴元知道,古人对中国画笔墨的锤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若要创新,关键体现在表现境界的开掘上。用最少、最精致的笔墨来表达最准确最深邃的意境,这是张兴元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作品《山水》中,其形成的透视关系、块面组合及布局构成,令画面中的舟、人、桥、屋、山、水层次分明且相互呼应,尤其是透过淡淡的笔墨线条,把山水风光的野趣延展成一种妩媚和娟秀中含带的“澄怀自然”。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读画中题款,作者更是抒写了他自己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切感悟:“山水画必有乾坤气,方为上乘,另也少不了人气,谓天地人皆合一,再加上品人气,画乃可也。”张兴元寥寥几笔的点染晕化,画中原本雄强刚健的群山也一齐融化在了渔舟唱晚、澄江如练的那泓清朗柔和的意境中了。细加体味,他何处不在重申中国画以理法取正、以神趣为归、重心灵描写的特有审美理念呢?
兰花,是画家最喜欢的创作对象,不仅因为它的清雅高洁,也因为画兰能体现一个画家的创作功底。在张兴元看来,凡树木花草,都有灵性,画家去观察也好,去表现也罢,假如只带眼睛不带心,那么,花木也还是花木,也还是无生命意义的自然之物。一个高明的画家,应该用心去观察体悟,并与之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兰香满峪》作品中,画家用轻重有致的线条,显示兰花疏散、斜欹伸展的形态,营造富有动感的画面。自由而不受拘束,坦然而与世无争,清欢而明净恬然,这返璞归真的内核不仅是画家笔下兰花的意趣,自然也还是画家本人心灵的观照。可以想象,若观者欣赏此画,还能不泊然淡然、忘怀世虑,但觉清风拂面而心旷神怡?
张兴元的中国画,来自自然的发现,更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虽着墨枯淡但质感俊朗,构图看似散淡却意蕴深厚,元气淋漓,气韵生动,古朴洒脱。而今,耄耋之年的张兴元依然醉心于在中国画世界里上下求索,在效法自然中流露古今达人崇尚自然、远离喧嚣,拒绝浮华、清静无为的情怀,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