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近日,一台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大展身手,辅助两位医生连续完成两台高难度手术。与此同时,全国首个县域机器人诊疗培训示范中心也在修水揭牌,为手术机器人在县级医院普及铺平了道路,在提升县域医疗水平的同时,也有望满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需求,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机器人辅助手术:视野更好,定位更准
4月23日上午,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两台手术,在该县医疗卫生史乃至江西省医疗卫生史上或许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两台手术主刀者,一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王保军,另一位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共先教授。
除了两位医术精湛的顶级专家外,还有一位辅助主刀者——该院引进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
当天手术的第一位患者,因发现右肾上腺肿物入院。
该患者的肾上腺肿物直径4厘米多,肿物较大,血流非常丰富,且非常靠近下腔静脉,术中出血风险大。此外,患者的肝脏非常大,对手术操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王保军通过控制系统,通过清晰的3D手术视野,王保军很快就精准定位到了肿瘤,然后利用灵活的腕式可靠的能量精确分离及止血,仅用20余分钟便将肿瘤完整切除,过程顺利且出血极少。
而在以往,像这种需要在大血管周围或重要脏器部位进行精细操作的手术,风险极高,患者往往选择去市里的大医院做。
第二位患者是一名78岁男性,术前基础情况复杂,合并有孤立肾、心衰、肾衰、贫血,且既往有腹股沟疝修补术及膀胱切开取石术病史,需要进行膀胱癌根治术。
手术中,王共先先用两种不同的的方式清扫了患者双侧盆腔淋巴结。术前以为的孤立肾,通过机器人精细的解剖,和清晰的视野,游离出了右侧未发育完全的肾脏及输尿管,也为病人的预后提供了多一份保障。
最后,这台基础情况如此复杂,难度如此之高的手术,仅用了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机器人辅助手术,一石两鸟
当天的两台手术,还通过网络直播到了修水县36个乡镇卫生院和部分自然村。
“非常震撼,非常不容易,颠覆了我们的诊疗观念。”手术直播观看者之一邓丘林说。
邓丘林是修水县渣津镇中心卫生院医务科主任,从医近20年。
在邓丘林看来,有了机器人的辅助,手术变得更精细化,更重要的是对病人的损失非常小,术后康复也会缩短。
“对于我们基层乡镇卫生院来说,能够通过县医院这个平台,学习到这种先进的医疗技术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修水虽然是山区县,但医疗水平一直在提升,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后面的腔镜手术,再到现在的机器人手术,这些手术方式的改变,对病人身体的损伤越来越小,术后的恢复期也越来越快。”邓丘林说。
江西修水,位于赣、湘、鄂三省九县交界处,4504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拥有87万人口,交通不便,当地老百姓如果得了重病,外出就医十分不方便,“大病不出县”在这里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此次手术机器人的引进,为当地群众就医提供了更多的优质选择。
邓丘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一台机器人手术,如果放在南昌或者一线城市,可能需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费用。但是放在修水做,费用就大大降低了,再加上医保还能报销一部分,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就不多了。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使得在狭小的空间或重要的解剖部位进行高风险、精细的手术操作更加容易,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便捷性,也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和疲劳,降低了人为误差。
可以说,对医生,手术机器人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好帮手”;对患者,手术机器人则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守护神”。
“引进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后,一些手术以前不敢做,现在可以放开做,以前治不好的病,现在也可以治。”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白生说。
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基层医疗领域普及
引进手术机器人只是第一步,怎样普及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让更多的外科医生掌握使用技巧迫在眉睫。
两台手术成功进行的当天,在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首个县域机器人诊疗培训示范中心揭牌成立。
徐白生介绍,该中心旨在为全国各地的县级医院提供手术机器人的理论培训、临床观摩等服务,提高基层医生对手术机器人的认知和技能,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基层医疗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手术机器人在县级医院的应用意义重大,不仅提升了县域医疗水平,满足了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需求,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同时,也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缓解大城市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开展新技术要进行前期充足的培训,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我们将通过和国内一流的医院建立联盟机制,改革手术室、麻醉科的管理方式,建立专门的手术机器人技术人才团队,选送人员进修学习,确保手术机器人启用顺利,让县城群众也能享受到一流医疗服务。”徐白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