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明峰
核心阅读 四川乐山拥有多处世界遗产,是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腾退沿江化工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低碳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状况逐年优化。
春光明媚,四川省乐山市的嘉州绿心公园内,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绿道在青山绿树间延伸,吸引市民到此游玩。
“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绿心公园内的植物群落更加丰富多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绿心公园管理处主任刘红瑛感叹,“这样的生活才契合乐山的城市名片: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
乐山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三处世界遗产,是著名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乐山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逐年提升。
腾退化工企业,降低环境风险,提升水环境质量
乐山河网密度大,水库湖泊多,水域面积广,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这里“三江汇流”。在五通桥区西坝镇的岷江边,一大片厂房已被拆迁。“这里以前是东气峨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近年来实施‘退岸入园’后,厂子搬迁了。”乐山市生态环境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2022年,乐山市成为全国“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城市之一。乐山市试点工作聚焦建材、光伏、交通等领域,深入开展减污降碳试点研究,提出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抓手,通过优化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面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目前,乐山已实施桥沟化工、川南化工、光大硫酸厂等6个项目“退岸”,退出土地面积约800亩,降低了沿江沿河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
岷江一级支流茫溪河水质不达标一直是乐山市水环境质量的短板。近年来,当地将茫溪河达标攻坚与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行动紧密结合,开展了流域治理、鱼塘“管、治、退”、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工作,茫溪大桥断面全年水质实现自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标。
同时,峨眉河水质提升也在进行中。峨眉河是大渡河一级支流,连接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两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当地围绕补基础短板和治污染源头,深入实施峨眉河污染防治工程。如今,峨眉河源流水质持续保持Ⅰ类标准,并入选省级美丽河湖案例。
三江汇流,便是岷江。“如今在岷江边散步经常能看到鱼群。”市民邱勇说。2022年,乐山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减量化、无害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乐山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内,记者在光大环保能源(乐山)有限公司操作间看到,工人正熟练地操作垃圾抓斗起重机,将垃圾投入焚烧炉。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5月投运以来,光大环保能源(乐山)有限公司累计处置生活垃圾约160万吨,发电近6.4亿千瓦时,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2022年,乐山市被纳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坚持共享共治,加强监管,乐山不断提升全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水平,形成了由乐山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五通桥循环产业基地、峨眉山水泥产业协同利用处置基地、犍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基地“四大基地”组成的固废集中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布局。
“油菜即将进入收获季,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为秸秆回收工作做准备了。油菜秸秆可以用于食用菌生产。”在乐山市市中区土主镇,四川省上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肖超说。乐山市对农作物秸秆力求“物尽其用”,将废弃农作物秸秆回收,进行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饲料化“五化”利用处理,有效缓解了农村田间地头农作物秸秆乱堆放等行为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同时,乐山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同时,积极减排、压煤、抑尘,推动空气质量改善。近年来,乐山对全市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每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362.6吨、二氧化硫排放2656.4吨;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277个,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39吨、氮氧化物排放1259吨。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对高碳能源、高碳经济做“减法”,对低碳能源、绿色产业做“加法”,乐山促进产业园区低碳绿色发展。
在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内,各种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产出的高纯晶硅源源不断运向各地的下游企业。乐山市深入实施晶硅光伏产业工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乐山高新区近零碳排放园区入选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试点的特色在于通过建设近零碳园区实现生态发展,形成一条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路径。”乐山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局长黄秋林说,高新区毗邻乐山大佛,为了保护好这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高新区园区更要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之路。
立足峨眉山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乐山峨眉山市始终突出“生态立市”战略,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推进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以产业开发类项目收益持续反哺生态治理类项目,探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旅游开发+绿色产业”集约开发模式,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