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4月17日电 长江宜宾段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月16日,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果在宜宾市江安县通过专家现场鉴定,认为: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首次成功,证明了人工培育的长江鲟亲本具备自然繁殖的能力。
鉴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等20余名专家和代表通过对试验现场勘察、听取项目成果完成单位的汇报、审阅相关材料,经质询讨论,形成了鉴定意见。曹文宣表示,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功,是人工控制下的自然繁殖,是推动长江鲟恢复野外种群的一次进步。
“证明了这条鱼有救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试验成果专家鉴定组专家庄平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节点,证实了这条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为今后保护中华鲟以及长江上游100多种特有珍稀物种提供了借鉴和新的思路。
今年3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四川省、宜宾市水产科研院所等机构,选择在长江宜宾江安段天然水域开展长江鲟野外繁殖试验,通过流速营造、河床底质铺设等产卵场模拟构建方法,首次完整记录长江鲟产卵、排精、受精等繁殖行为特征。科研人员经水下视频观测、采卵收集、鱼卵孵化、亲鲟B超检测等监测查证,试验投放的20尾长江鲟亲鱼(雌雄各10尾)中雌鱼8尾、雄鱼7尾完成了自然繁殖活动,繁殖率为75%,产卵量超50万粒,受精率为54%,成功孵化出健康鱼苗。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宋昭彬认为,此次试验证明了人工保种的长江鲟在野外是可以繁殖的,为后续小区(局部产卵区)建设,后续在大江大河大规模放流、实现自然繁殖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德旺表示,这对未来产卵场修复,包括种群构建,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长江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2000年以后,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停止。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这次试验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表示,如果长江里全部是“四大家鱼”,而没有这些稀奇古怪、千姿百态的“水中精灵”,长江就没有灵魂、没有色彩。
据了解,目前试验孵化出的首批长江鲟幼苗活性良好,体长已从原来的三四毫米成长到四五十毫米,通体呈黑色。
宜宾市水产渔业站站长陈永胜表示,这次试验在宜宾江安取得成功,更加坚定了大家保护长江水生态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我们为守护好一江清水还要持续用力,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提供绝佳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
“专家们肯定了我们的试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建议,对我们团队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表示,这次试验成功只是迈出了长江鲟物种拯救的第一步,“我们要向着长江鲟回归野外的目标迈进。无论这条路多么漫长、多么曲折、多么艰辛,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走下去”。(王洪江、陈建华、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