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3月29日电(罗春明 张玛睿)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彝绣服饰,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彝家风情画卷。历经风霜,彝绣这项最远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技艺,如今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千年技艺 针尖“绣”出增收路
彝族刺绣,是彝族的一项古老技艺。“彝家女子会拿针就会刺绣”,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刺绣早已融入彝族妇女的血脉。
1978年出生的丁兰英,幼年家境贫困,靠着母亲传授的彝绣手艺帮补家用。16岁那年,一位外地老板出价15元买下了她的刺绣包,丁兰英第一次意识到“彝绣只要做得好,就可以卖出好价钱”。
这笔“买卖”也激发了丁兰英的雄心。几经周折,2014年她成立了刺绣加工厂,2021年成立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非遗文化+市场产品+就业致富”的思路,将曾经只能勉强糊口的手艺做成了事业。
如今,丁兰英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己闯出了“大名堂”,也带动了一批乡亲“指尖致富”。
李国秀曾在省外打工,后来回到南华结婚生子,“有了小孩出去打工不方便,在这里上班一举两得,每个月有四五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已是高级绣工的李国秀熟练地绣着图样,还打趣地邀请记者参与这份“幸福的工作”。
1990年出生的彭宗旺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家中还有一个患智力障碍的妹妹。没做绣工以前,彭宗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如今,他和妹妹都在公司里做绣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我和妹妹加起来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块。”腼腆的彭宗旺笑着说。
目前,丁兰英的公司有1个加工厂、8个扶贫车间,有绣工2121人,其中脱贫人口621人,残疾人109人。2022年,生产性收入2003.7万元,绣工加工收入达到1500万元。
南华县老镇南民族刺绣加工厂作为当地彝绣龙头企业,产品不仅销售到上海、深圳、四川等地,还远销南亚、东南亚。“我们采用订单式生产,忙时会有大约90位绣工,平时也有30位左右。平均每人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公司总经理李文敏介绍。
带动乡亲致富的同时,李文敏还忙于在云南各地传授刺绣技艺,不但培养了大量的手艺人,也让留守妇女、残疾人得以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南华县共有彝绣企业法人单位21家,与彝绣企业相关的彝绣个体户20家,彝绣合作社10家。2022年,彝绣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营业收入3500万元,辐射带动10个乡镇60余个村(社区)3780余户脱贫户近万人从事彝绣加工,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
对口帮扶 西南彝绣“东南飞”
2022年6月6日,建校12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聚力定点帮扶 共兴彝绣文化”南华彝绣展在九龙湖校区举行,现场设置“绣品相连校地情”“千年彝绣展风采”“彝绣传承现代说”三个展区,呈现南华县传统彝绣作品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的现代彝绣作品。
这场别具意义的展览,让来自南华的彝绣大放光彩。“展览过后,南华的彝绣产品就在校友群内掀起波澜,许多校友当即就订购了产品。”南华县民族刺绣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工作组组长、东南大学挂职南华县的副县长曲栩说。
东南大学对南华县彝绣产业的帮扶始于2018年。曲栩介绍,帮扶主要从4个层面着力。一是充分调动东南大学设计研发人才,与当地彝绣企业联合创新设计彝绣产品;二是牵头举办技能大赛和业务培训,留住并吸纳更多当地群众参与到彝绣产业中来;三是在商标注册、宣传推广等方面,助力南华彝绣品牌打造;四是充分利用东南大学资源拓展市场,助力南华彝绣“东南飞”。
“东南大学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作为南华县彝绣产业的“领头羊”,丁兰英感慨,“不仅是帮助我们做设计、找原材料和订单,更重要的是帮助公司从粗放管理转型现代企业。”
不仅是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也大力帮扶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借力对口帮扶,结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南华打造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与实用性兼具的彝绣文创产品。
目前,南华县已研发彝绣产品共224种,开发产品系列4类,即遇见南华系列、文创产品系列、礼遇定制系列、传统服饰系列。其中,遇见南华系列、文创产品系列已销往福建、上海、南京等地。
专班“加持” 彝绣更上一层楼
对口帮扶为南华彝绣产业发展插上翅膀,但要飞得更高更远,还要靠自身夯实产业基础。为此,2022年4月,南华县民族刺绣产业和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工作专班成立,专项推进彝绣产业发展。
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副书记许德存介绍,专班成立以来,围绕“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彝绣合作社—绣娘”发展模式,盘活全县彝绣产业资源,对应市场需求研发设计出一批创新彝绣产品。
在许德存看来,南华彝绣要做强,人才是关键。“跟以前相比,我们的企业在设计上已经有进步,但对于更广阔的市场来说,创新能力还很欠缺。”为此,专班在成立平台公司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招兵买马,吸引具有专业设计能力的人才加入,研发别具南华特色的彝绣创新产品。
为了激励彝绣人才深耕产业,专班正在实施彝绣产业人才“百人计划”,为人才规划完整的职业路径,帮助其取得专业认证,并引导人才带动群众参与到彝绣产业中。“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彝绣人才有获得感,产业才能做好。”许德存说。
政府层面大力推动彝绣创新的同时,企业也步履不停。丁兰英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与东南大学设计团队一同创新产品,研发出许多广受市场欢迎的彝绣产品;李文敏的女儿也承担起公司产品设计与运营管理的责任,目前正在研发一系列适用于正装的彝绣款式,以供印度客户采购......
千里之外而来的曲栩,深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热望。曲栩观察到“当地不仅想把彝绣产业做强,更想做成民生大产业”,他将其称之为“南华彝绣背后的感动”。因此,曲栩愿意继续为南华彝绣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曲栩希望看到,南华县通过进一步打造品牌、加大宣传、拓展市场,促进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当地群众都能通过参与彝绣产业增收致富——曲栩的愿景,也是南华人的心愿。
采访结束,记者乘车离开南华县城时,云贵高原炙烈的阳光映照在街边彝绣小店里,艳丽的彝绣光影斑斓,记者看见了绣在南华群众心间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