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祖国各地

辽宁盘锦:“工业强市”支撑盘锦高质量发展“跑起来 发布时间:2023-03-27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汤龙

从1965年“辽一井”证实辽河平原具有油气资源开始,这片人迹罕至的盐碱滩终于打破沉寂,伴随着喧嚣和热闹、泥浆和汗水,滚滚而出的石油把盘锦定义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

盘锦建市后修建的第一条大街便以石油命名,这条东西全长7.4公里的石油大街,是市委与辽河油田机关最近、最便捷的主干道。窥一斑而知全豹,翻开盘锦市近40年的发展历史,很多辉煌都围绕着石油而衍生。2021年出台的辽宁“十四五”规划,对盘锦的发展定位中,摆在首要位置的就是巩固提升精细化工产业。

去年初,盘锦市建立了石化及新材料、精细化工等12个产业链专班,以政企“双领办”推进机制为牵引实现了政企同步联动。盘锦市正在将产业链培育提升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现代化工业新体系逐渐在形成。

“老字号”向“小巨人”的华丽转身

3月20日,盘锦辽河油田天意石油装备有限公司的顶驱装配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对顶驱装置进行调试。眼前的“天意顶驱”,在业内可谓鼎鼎大名,主要市场面向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并在部分“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海外仓和技术服务中心。

“我们去年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总体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全年生产顶驱45台,其中出口整机25台;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4%。”天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对新一年的发展充满信心:“现在我们正在接近满负荷运转,今年设计年产能60台,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7%,一季度预计产值能达到8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

这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的“老字号”,发展势头强劲。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变身成为“小巨人”,他们用了20个年头。2002年,发展不温不火的天意实业总公司,从盘锦转型发展的一系列动作中看到了机遇,同时也意识到了危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拳头产品是生存不下去的。

就在那一年,天意实业总公司改制为天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天意石油装备有限公司,确立了高端石油装备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在经过长达半年的市场调研后,天意瞄准了国内刚刚起步、但需求量巨大的交流变频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研发。

近几年,他们又相继自主研制开发了世界首台低温顶驱、液压顶驱等尖端产品;另一主打产品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代表着国际石油装备发展趋势和最高科技水平,广泛适用于海洋石油、页岩气、难动用油气藏等勘探的开采。自主研发的D-Guider天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打破了国际垄断,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这家企业不仅产品取得10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在持续对顶驱系列产品开展技术升级,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还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天意的华丽转身只是盘锦市“老字号”企业升级改造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老字号”通过升级改造,提升着核心竞争力——

辽河油田物联网项目预计到年底完成锦采、特油等7家采油单位的物联网建设,井、站数字化覆盖率将攀升至53%、57%;

瑞邦石油智能采油系统和新科石油智能密闭油管杆处理装置在国内外油田得到良好的应用推广;

辽河石化公司系列技改增效项目逐步显现了效果,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千克标油/吨,年可节约成本970万元;

禹王无纺布通过智能化改造,使得新生产线在人员只增加3人的情况下,日产能增加了2倍……

“原字号”做精的“最后一公里”

深度开发“原字号”,意味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原字号”产业要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的赋能至关重要,而中试则是关键环节。

2017年,盘锦市双台子区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共建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现在辽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建立之初,就开始积极探索市场化建设与运行模式,以解决精细化工领域先进技术成果中试难题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全力推进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建设,打通了“小试—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盘锦市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内,记者见到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的负责人张建国。他告诉记者,投入运营以来,这个中试基地已有总投资21亿元的青岛三力中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6个高科技中试产业化项目转化落地。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立足盘锦、面向辽宁、辐射东北、服务全国的定位,日益凸显。

张建国介绍,2019年启动千吨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试项目,在次年就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有机玻璃、涂料、润滑油添加剂等材料的基础原料。我国年需求量近百万吨,实际产量约70万吨/年,缺口部分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高度依赖进口。

2021年,盘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接该技术5万吨/年产业化项目,于2022年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投产。这个项目不仅开拓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的新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建成后有望替代进口,极大缓解我国甲基丙烯酸甲酯化工原材料的市场供需矛盾。

围绕精细化工产业链和创新链,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还紧盯高校院所小试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等精细化工技术源,建立成果库、产业化需求库,定向对接实现“双赢”,推动精细化工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开放式’的中试服务基地,组建专业化运营服务团队,引进了设计院等社会机构,对入驻中试项目开展常态化、针对性服务。”张建国表示,他们还将对验证成功的成果在盘锦转化的中试技术源,优先支持项目入驻与实施,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

解锁“小马达”里的“大科技”

“公司订单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目前接到的生产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00%!”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军表示,2023年一开局,中蓝电子就用这项新的运营纪录为企业走上新的发展征程打响了“发令枪”。

12年间,这家诞生在盘锦本地的高新企业从最初的一间办公室、几张旧桌子发展成为拥有1500项专利、领跑国际手机核心器件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和盘锦光学电子产业“头部企业”。

“每100部手机就有10部手机的摄像头、马达或镜头是中蓝制造,客户涵盖了华为、小米、荣耀、oppo等大型手机厂商”,陈军表示,中蓝电子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入融合到企业自身发展中,始终紧盯前沿科技,在高端产品、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上实现了国产替代,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2022年,中蓝电子马达产品出货量位列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4.1%。

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不仅让这家企业成为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还吸引并带动配套企业、关联产业在盘锦集群发展,加快形成本地化产业生态。

中蓝电子通过与盘锦市政府联合创办电子产业园,借助政府“招商政策+公司规模”效应,共同吸引上游企业入驻园区,全力打造光学电子产业生态集群,实现辽宁手机产业链核心器件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现在有4家企业入驻、5家企业签约、6家企业正在洽谈。

去年,盘锦高新区为公司投资兴建的中蓝光学电子产业基地已经投入使用,一期全部达产后,将形成5亿颗对焦马达、5亿颗光学镜头的生产规模,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二期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成为东北最大的智慧化光学电子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是最强劲的发展驱动力,去年以来,盘锦市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各类支持服务,全面提升了工业发展水平。

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27家,引导、激励域内20家科技企业积极申请瞪羚企业、申报雏鹰企业省级备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6家;建立省、市两级“带土移植”项目台账,持续跟进松山湖、智源(辽宁)碳科技、天津大学等一批“带土移植”重点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60项;大力扶持、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随着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从容落笔,盘锦市的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工业产业链日益夯实,科技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

蓄势待发的盘锦充满活力,正奋跃而上、飞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