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6日消息(记者刘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贫困地区要用脱贫攻坚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山区的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拉祜村寨大都在大山之中,山高路远,限制了经济发展。
但是现在,拉祜族群众利用自己能歌善舞的特点,办演出公司,发展文化产业。村寨的演出团体不仅走出大山,甚至走向国外,通过民族特色文化演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原本穷困闭塞的村寨越来越多的焕发了生机。
沿着崎岖的盘山路,驱车从普洱市澜沧县向东南行驶大约40公里,来到酒井乡勐根村的老达保寨。老达保寨是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房屋建筑仍然保存着拉祜族传统干栏式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村门口有一座水泥铸成的巨型乐谱,标识着这里的底蕴深厚的拉祜艺术气息。
合唱: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
唱歌的男女老少就是当地寨子里的族人们,据说寨子里80%村民都会弹奏吉他,能歌善舞。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的演艺人员。
记者:现在唱的歌叫什么名字?
李娜倮:《快乐拉祜》。不管哪里的游客来了我们都唱响这首歌。2013年成立了演艺公司,组织年轻人到外面演出,出去的人也能得到一点收入。后来发现很多老人家和小孩也都很爱唱爱跳,成立演艺公司很好,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收入了。还有小孩会走路就跟我们一起唱一起跳。
说话的人叫李娜倮,是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2013年9月,她带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开始创立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正式招收老达保寨的村民为演员,共同发展演艺事业。
李娜倮:我们现在公司有200多个演员,整个寨子是119户,人口是490多,一半的人都是在公司里。公司成立是2013年开始,不断地有电视台的来邀请我们唱唱拉祜族的歌。
老达保的拉祜族人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他们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编创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李娜倮创作的《快乐拉祜》传唱度高,在她的带动下,同村乡亲成批到海内外参加演出。
记者:最近一次演出是去到哪里?
李娜倮:是去中央电视台参加《中华情》的栏目。我们唱了快乐拉祜,还有拉祜族传统的白舞。我们没有公司以前,一个寨子里平均每个人的收入只有1000-2000元,最多2000元,公司成立之后,每年收入不断增加,最高的就是去年啦。一个人(每年)4000—5000元左右。
记者:你们也经常去海外演出吧?都去过哪几个国家?
李娜倮:去过日本、法国。很多人都没去过外面的大城市。回来了跟我们讲,第一次坐飞机都是害怕的感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民族演出很受欢迎,并很快受到媒体的关注。李娜倮带领的演艺公司艺术团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演出和比赛,并开始展露头角,获得奖项。在她的带动下,全村自创的拉祜族民歌有300多首,把这些曲目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唱到了国家大剧院,唱到了上海,唱到了香港。村里的年轻女孩李玉兰如今已经成长为演艺公司的骨干力量。
李玉兰:2016年加入了村里的演艺公司,已经去了上海、北京、浙江等地演出。出去的收入按天算的,一天都100多元。比干农活收入好了很多。收入一个季度算一次。我经常外出,一年收入大概有1万多块。
不仅演出团体能够走出去,青山绿水和特色民族风情也不断吸引人们来到这些拉祜村寨。不仅增加了收入,民族传统文化也在田园牧歌的事业中得到传承。
李娜倮:我们打造了一个乡村音乐小镇,外面的人来旅游,感受一下拉祜族的文化。拉祜族最古老的古调《帕米帕》,就是开天辟地的意思。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唱也不会听,我们就让老人家晚上出来给他们培训一下。我也是拉祜族白舞的传承人,我们不断地将白舞教给小孩。我爸爸来负责教拉祜族最传统的芦笙舞,是拉祜族男子的传统舞蹈。
就这样,老达保村开启了文化脱贫之路。曾经老达保村山路崎岖,晴通雨阻,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村寨。经济来源只有茶和甘蔗。如今,重新兴起的民族文化演出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2015年,公司演出110场,收入达56万元,村民分红25.8万元,同时促进了村里的餐饮、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发展。澜沧县扶贫办主任宋平表示,民族地区脱贫事业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通过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同胞创造增收致富的能力:
宋平: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民族文化的发展综合性的带动脱贫攻坚的工作。通过少数民族愿意接受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喜好,来致富增收。比如老达保村,通过政府的引导,农民和村民的参与,他们也到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他们的思维也进行了洗涤,从意识上得到提升。
记者的话筒前,几个孩子们,耳濡目染中学会了一些歌曲,像群快乐的小鸟,手舞足蹈,唱个不停。这些质朴却充满生命感的咿呀学语,仿佛让记者看到流传千年的拉祜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