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现场揭晓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郑志明当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成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
郑志明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西钳工技能、智能制造方面的领军人物。他先后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广西工匠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26年来,郑志明始终扎根生产一线,执着专注、追求卓越;他细心雕琢,将钳工技艺练习得炉火纯青,利用手工锉削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mm以内;他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攻克一道道卡脖子技术难题……
二十余载磨一剑 练就高超技艺
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郑志明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炼技艺,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个零件。
1977年,郑志明出生于柳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一名高水平的钳工,要做到人刀合一。”要练到这一步谈何容易,一名钳工要掌握一百多种工具。
郑志明回忆这些年的钳工之路,坚实的步履让其前进的每一步浇筑了追求工匠精神的印记。
每天早出晚归,潜心苦练技艺,研磨、锉削、划线、钻削。年复一年,郑志明在与钢铁对话中练就了精湛技艺,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他利用手工锉削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mm以内;手工划线钻孔,孔的位置度误差可控制在0.02mm以内。
这个精准水平,目前国内极少人能够达到。
正是这些技艺,在最考验钳工功力的设备装配和调试中,让郑志明能够游刃有余。
郑志明还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和机械设计,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们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广西汽车集团旗下的齿轮工厂有大量的美国进口的格里森高端切齿机及研齿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问题导致主轴精度降低无法使用。由于是进口设备,没人敢接下主轴维修任务。郑志明主动接下了该任务,由于是进口设备,郑志明也没有维修过。他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反复模拟验证,制定了维修策略,经过三天两夜连续奋战,完成进口设备的主轴修复工作,主轴修复后精度达到0.0015mm,满足设备使用需求,解决了进口设备无法维修的问题。
一步一个脚印,郑志明凭借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练就了高超的技艺,31岁成为高级技师,33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38岁成为集团首席技能专家,45岁成为大国工匠。一路走来,郑志明的成长之路,见证了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之路。
勇挑重担 填补国内空白
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郑志明不仅将钳工技术练到出神入化,遇到问题,更是敢于大胆创新,另辟蹊径。
当前,广西汽车集团微型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正在升级改造。这条填补了国内空白的生产线,曾一直是郑志明和工友们心中的骄傲。
五年前,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在国内一直是一道难题,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由于后桥壳焊机总成是由多个4-6mm中厚板冲压件组成,并用气体保护焊接成型的总成。很多冲压件成型后尺寸一致性差,因此用机器人焊接很难保证质量。该生产线由气密性检测、液压调直、机加工、机器人工作站、环焊专机等多种复杂设备组成,零部件有成千上万个,工艺非常复杂且精密,没有人敢接下这个项目。郑志明挑起大梁,带头承担并“啃”下这条生产线的攻关研发任务的难题。
“要保证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果密度达不到,加工出来的产品就是不合格的。”郑志明凭借着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带领团队从生产的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以及零配件加工装配,进行逐个攻关。最终,设计出多种定位方式、多工艺融合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该线投产后实现80%的自动化,可以兼容3种不同产品,投产后整线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30万,而且产量提升近12%,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条国内自主研发的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填补国内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空白。
如今,在广西汽车集团里大到机器人工作站,小到工装夹具,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有郑志明的发明。
“咱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
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负担,生产效率提升,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对设备研发充满信心和激情。
以郑志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完成自主革新制项目1100多项,交付自动化装备2190台套,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9047万元。通过创新优化,减少生产操作岗位314个,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约2000万元。
敢于创新 勇当汽车“智”匠
近年来,汽车制造技术更新迭代的步伐正在加快,同时给设备工艺的改进和技术研发带来更高难度的挑战。
“只有不断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把中国的智能制造推向世界,”郑志明不惧挑战,立足岗位,自主创新。
由郑志明带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关和改进了很多工艺,为广西的汽车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不仅得到工友们交口称赞,还让外国技术人员和专家折服。
2020年,一项紧急任务突然降临:需要在245个小时内,将一条现有的后尾门包边和发动机罩包边的生产线,改造成柔性生产120S尾门和发动机盖产品的生产线。原本,该技术原来是由合资的日方提供并且负责实施。但技术复杂、时间短任务重,日方技术人员认为不可能完成,并且提出异议。合资公司的领导找到了郑志明技能大师工作室,希望能帮忙解决问题。
郑志明和他的团队用了整整171个小时,就完成整个改造项目的所有工作,比原先预计245个小时缩短了1/4的时间,保障了120S尾门和发动机盖产品这两种产品的顺利生产。
郑志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日方代表对此频频称赞。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广西汽车集团把发展目光投向了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电驱桥。郑志明与其团队又一次挑起电驱桥生产线研发和制造的重任。期间,他与团队早出晚归,“泡”在车间里探讨和试验。郑志明带领团队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焊接、装配等全系列生产线的研发和制造工作,助力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为大客户的五菱宏光迷你新能源汽车能占领国内小型新能源汽车市场作出贡献。
“老一辈通过拆解,模仿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车。如今反转了,国外厂家开始拆我们的汽车零部件去研究。”2月28日,向日本客户交付首批G050纯电动物流车,从“引进模仿”变成“赶超输出”。
“靠咱们的力量,也不输给别的汽车制造发达国家。”郑志明对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厚植沃土 赶上产业工人的好时代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
从钳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郑志明回顾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感慨道:“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产业工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拥有广阔的舞台,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制定了很多好政策,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广西工会更是坚持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为产业工人成长搭平台建机制,打破了不少“天花板”。
“我之所以能从一名职高毕业生成长为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得益于广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打通了‘双师’通道。”郑志明说。广西总工会、人社厅、国资委等制定出台了“技能广西行动”方案、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意见等政策,柳州市通过人大立法设立了“工匠日”,让产业工人们真正在职业上、待遇上、社会地位上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他所在的广西汽车集团打造高技能人才“金字塔”梯队,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建立特聘专家津贴制度、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津贴制度,激发技能人才活力。
郑志明清楚地认识到,要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国工匠”必须发挥好自身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培育出更多优秀技术人才,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郑志明在不断自我提升技能的同时,也把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工作室先后带出了20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郑志明利用工作室团队平台,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创新型青年技术人才。
一段时间以来,郑志明担任广西“劳模工匠进学校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讲师团成员、广西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等,走进多家企业和多所学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更多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争当新时代奋斗者,积极投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王勇、曾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