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盐碱地开出金色油菜花 发布时间:2023-02-18 来源:新华网 农民日报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有生产潜力。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并实现栽培技术配套,是改良和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方式。经过10多年的试验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团队在“利用耐盐碱油菜修复与改良盐碱地综合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探索出以油菜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新方向。

  选育品种:适应盐碱地生长

  盐碱化土壤是土地的“顽疾”。盐碱地上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开展盐碱地治理及修复研究,对合理高效利用盐碱地、改善盐碱地质量和提高盐碱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良盐碱地、把盐碱地变为良田,是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竭力攻克的难题。

  我国盐碱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东北苏打盐碱区,也是最难改良的盐碱区,二是西北盐碱区,三是沿海盐碱区。此外,部分耕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新疆耕地次生盐碱化最严重,占该区耕地面积30.6%。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工程、化学和生物等盐碱地改良修复方法。在利用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中,选育耐盐碱作物是重要发力点。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专注油菜育种61年,带领团队培育70多个油菜品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油菜院士”。早在2005年,为培育适宜在恶劣环境生长的油菜新品种,傅廷栋就带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始进行耐盐碱油菜的研究。

  2008年夏,一个喜讯从江苏大丰传来——盐碱滩涂地上长出了一片翠绿的油菜。原来2007年秋季时,团队在大丰区新垦滩涂上布置了300亩油菜品种“华油杂7号”示范任务,一位盐碱地承包户采用盐碱地油菜配套生产技术进行了试种。夏收时,油菜籽亩产超过130公斤,而相邻地块种植的小麦几乎颗粒无收。

  试种结果令团队喜出望外,他们决定选育耐盐碱油菜品种。但并非所有油菜都耐盐碱,不同品种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找到稳定的种质资源。

  “筛选工作量很大,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团队建立了一套可容纳超过6000株幼苗的精准化控制水培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可以高效快速初筛品种。”团队成员、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栽培岗位科学家周广生教授说。

  从2010年开始,团队利用水培、盆栽和实地种植三种方式,对2000多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筛选,团队经过大量鉴定和评价,筛选出40多份耐盐碱材料,并最终选育出“华油杂62”“华油杂158”“饲油2号”等耐盐碱油菜品种。

  傅廷栋连续主持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组织来自西北、东北和南方的15个项目参加单位,分别在三大盐碱区布置30多个示范点。经测定,在吉林、新疆、天津等三大盐碱地,“华油杂62”等耐盐碱品种均可较正常生长,耐盐碱能力强。

  改良土壤:盐碱地变为良田

  一次现场会令周广生十分难忘。那是2017年9月18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召开全国现场会,“华油杂62”和“饲油2号”表现优异,340亩示范地开满金黄的油菜花。现场测产每亩3.2至4.5吨,谁能想到仅在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pH值为10至11、含盐量达0.3%至0.5%的盐碱荒地!

  石河子大学试验表明,在盐碱地种植耐盐碱油菜,等它成熟后又翻耕作肥,经过2至3年改良,土壤耕层盐分、碱化度、pH值均大幅降低,并能改种棉花。通过种植耐盐碱油菜作绿肥,用5年左右时间,就可能将盐碱荒地改良为中等良田。

  耐盐碱油菜为什么能够改良盐碱地?

  首先,盐碱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土壤结构差。而通过绿肥还田或者过腹还田(饲料饲喂牛羊后,将牛羊粪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宁夏大学在银川永宁县连续五年(2015-2019)的定位试验表明,麦后复种绿肥油菜翻压还田,有机质含量累计增加30.7%,效果明显。有机质增加后,盐分上升性减弱,土质更加疏松,油菜根系能向较深层吸取较淡的水分,将根扎得更深,实现正常生长。

  其次,在盐碱胁迫下,油菜根系分泌有机酸量显著增加,一些有机酸的分泌含量甚至可以提高20倍以上,一是可以降低根际土壤pH值,二是提高磷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土壤肥力。

  有意思的是,2018年的一天,在浙江苍南试验基地,出席现场会的专家摘取鲜油菜薹直接试尝,发现菜薹很咸,于是推测油菜耐盐碱与吸收钠离子有关。

  回去后,团队对不同作物耐盐碱测定发现,与小麦、大豆等作物不同的是,油菜主要将钠离子储存在地上部分,且地上部分钠离子含量分别比小麦、大豆高15.5倍和13.9倍。小麦等作物主要通过“避盐”(避免吸收盐)来抵抗盐害,而油菜相反,它能大量吸收钠离子,并把它们储存茎秆和叶柄中。周广生表示,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团队仍在持续开展。

  2015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与15家单位合作,在吉林、内蒙古和南方沿海约50万亩盐碱地进行试验,耐盐碱油菜的改良效果得到证实。如与吉林白城农科院合作,在2018年7月燕麦收后,复种“华油杂62”,10月下旬又将油菜翻耕作绿肥,连续复种2至3年后,与9年连作燕麦对比发现,土壤的pH值可从9.49降至8.01到8.80、含盐量则从0.35%降至0.10%到0.15%,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也显著增加,对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

  综合利用:油菜被“吃干榨尽”

  除了作肥用改良土壤,耐盐碱油菜还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如油用、菜用、饲用、花用、蜜用等,是改良利用盐碱地最具特色的大田作物。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主要用途是榨油。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而国产食用植物油仅1200多万吨,自给率约为30%,其中油菜约占50%。可见,油菜对保障国家食油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盐碱地上种出的油菜,能否榨油呢?周广生介绍,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盐碱地及部分西北、东北盐碱地,采收油菜籽,以油用为主,助推解决国家食油供给不足的问题,灌满更多国人的“油瓶子”。

  在东北、西北畜牧产区,耐盐碱油菜另有一番用途——饲草。傅廷栋介绍,饲料原料缺乏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卡脖子”问题之一,急需找到一种高效、低耗、不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的饲草供应途径。

  耐盐碱油菜用作饲草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油菜生物量高,如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麦收后复种油菜2万亩,青饲料亩产可达3至5吨。二是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可与豆科牧草相媲美,且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优质的饲料,有助于缓解我国北方青饲料不足的问题。除了直接作青饲料,还能与稻、麦、玉米等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使公牛、公羊精液增加15%至33%。三是使秋闲地延长2至3个月的绿色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具有较大生态效益。

  “同时,油菜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较少。”周广生补充道,玉米、水稻、大豆是夏季作物,油菜主要利用冬闲田生产。

  在西北和东北的中度盐碱耕地,小麦、燕麦、瓜、菜等早熟作物收获后,约有2个月左右秋闲地,若在7、8月利用秋闲地复种油菜,10月便能收青饲料或翻耕作绿肥。在东北和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则可采用“水稻—油菜”复种方式,亦不影响粮食生产和原有种植安排。

  此外,油菜还能多功能利用,既可采收菜薹作蔬菜出售,也可为蜂蜜提供蜜源,还可发展观花旅游,提高综合效益。

  从一片荒芜盐碱地到油菜花海,从保障“油瓶子”到供应优质饲草,盐碱地上的油菜被“吃干榨尽”,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耐盐碱油菜修复盐碱地,是一条低成本、有收益、可持续的有效改良途径。”傅廷栋说。(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