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日电 (韦衍行)日前,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和封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清理出有字简牍1300多枚、封泥837枚。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一处周代至秦汉时期的大型遗址,与北部约700米处的石寨山滇文化墓群有密切关系,2019年曾出土一枚“滇国相印”封泥。2021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泊所遗址中的上西河村西南地点、上蒜第一小学北侧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
河泊所通过考古勘探发现地下保存十余处台地与河湖沉积,年代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2021年至2022年的考古发现以汉代遗存为主,重要发现为封泥、简牍、道路、大型建筑基址等。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表示,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和封泥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汉代文书材料,而且属于脆弱文物,清理保护是第一要务。
据介绍,这批带泥简牍有1100多箱,近日已全部完成清理。发现有字简牍1300多枚、无字简牍1万余枚,在上蒜第一小学北侧地点18号灰坑中发现的简牍中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等文字,主要反映了当时行政与司法制度内容。出土的封泥共计837枚,包括官印封泥、私印封泥和无字封泥等。官印封泥有“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同劳丞印”等,私印封泥则有“宋虞之印”“君冯私印”等。
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大量行政、司法简牍与官印封泥是汉代中央政府在云南行使治权的体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未来,考古团队将联合相关机构加强简牍、封泥保护和释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