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灞上,寒意袭人。端坐实验楼导控中心,火箭军工程大学大四学员李岳轩如同置身硝烟弥漫的演训场——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各种特情接踵而至。李岳轩一边谋划应对之策,一边控制操纵杆,在方寸荧屏之间打响一场“导弹攻防战”。
这是该校大四学员的一堂实践教学课。数十名学员利用集指挥训练、技术训练、对抗训练、考核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模拟训练系统,展开激烈的火力突击演练。
学员嵌入战位,课堂连接战场。这是该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锻造新一代砺剑先锋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院校作为为战育人的主渠道,必须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紧紧抓在手里,着力提升打仗人才培养水平。”该校领导告诉记者,他们紧紧扭住为战育人这一关键,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火箭军练兵备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介绍,该校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入”,积极适应现代战争形态变化,紧跟火箭军转型建设步伐,探索形成“以技为基、技指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建打仗学科专业、教打仗急需内容、练打仗过硬本领,促进院校与部队、课堂与战场紧密衔接。
该校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培养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位博士旅长,走出了战略导弹部队最年轻的教授和导弹专家,为共和国输送了数万名指挥和技术干部。走进这所导弹人才的“摇篮”,记者发现,无论是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调整,还是教学人才培养、创新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已融入该校为战育人各个环节。
在该校某学院学术室,刚从部队代职归来的副教授谭立龙,第一时间分享收获:“当前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自主化、实战化发展加快推进,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加大教学实践力度,培养学员战略思维、科技素养、联合意识等,在人才培养上走在前列。”
2021年,谭立龙被表彰为新时代火箭军练兵备战模范个人。代职返校后,谭立龙迅速将演训一线的成果融入教学、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战需求、部队需要。
“号手就位!”该校综合训练场上,某部正在开展导弹实装操作训练。发射架下,研究生学员刘伟强穿梭于号位之间。前段时间,刘伟强和10余名没有部队任职经历的学员,与连队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收获颇丰。刘伟强说:“跟岗锻炼打通了院校到部队的‘最后一公里’,让我们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在该校“联合作战基础知识”课堂上,学员被分成红蓝双方,进行一场兵棋推演对抗赛。棋盘态势变幻莫测,学员们在对抗推演中探究制胜机理。“为着力强化火箭军未来军官的联合作战意识,我们搭建了集联合作战认知、参与、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个教学载体,锤炼学员联合作战指挥、随机应变等能力。”教员贺小亮说。
从无后勤保障野营拉练到跨区驻训演练,从网上演兵到实弹发射……该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建立从单一近点向远程辐射、从单项强化向合成集训、从综合演练向实战接轨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员在硝烟中砥砺打赢本领。
新年伊始,正是军校研究生毕业季,校园处处涌动着奋斗强军、建功军营的热潮。记者在该校研究生院看到,“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去”等标语格外醒目,学员毕业志愿书贴满宣传栏。
“高原雄风卷,灞上磨利剑,一代代好儿女,走进火箭兵军官的摇篮……”铿锵的校歌回荡校园,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意气风发的砺剑学子走进课堂、走上训练场,加钢淬火成长成才。(张琳 李兵峰 钟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