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月25日电(王健民)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三。早晨不到6点,全军被手机铃声叫醒,电话那边传来吉林市朋友兴奋的声音:“快点起床出发吧,今天有‘五星级’雾凇!”
穿衣,洗漱,一共不到20分钟。6点多,长春晨曦初露,全军一家三口就开车启程了。没时间吃早饭,在车上就着牛奶吃两块点心充饥。本以为一大早不会有太多车,没想到路上去往吉林市方向的车还并不少。上了高速路,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映红了车中一家三口兴奋和期待的脸庞。
45岁的全军在北京一家科研单位工作,十几年前偶然看到一组吉林市雾凇的照片,美丽的景色立刻在心中“种下了草”。因为妻子娘家在长春的缘故,十几年间全军多次到过吉林省探亲、旅游。但阴差阳错,一直与吉林市雾凇缘悭一面。这次一家三口从北京开车到长春过年,恰好赶上大幅降温,天时地利人和,到吉林市去看雾凇,成了他心心念念的事情。
雾凇,也叫“树挂”,非冰非雪,是雾中零摄氏度以下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而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并非吉林市所独有,但以壮观瑰丽而言,吉林市的雾凇最为著名。
近年来,随着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吉林市的“雾凇经济”也越来越有声有色。一般来说,吉林市一个冬季能够有二三十天可以看到雾凇。为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观赏雾凇,吉林市有关部门特意推出了手机版《雾凇晨报》,冬季每天早晨五点多,发布当天有无雾凇的信息以及几个观赏区不同的雾凇观赏等级。全军的朋友姜富国就是看到《雾凇晨报》后才打电话通知他的。
“我每年都会向三四十个外地朋友发送《雾凇晨报》,雾凇是吉林市的名片,我们每一个吉林市人都愿意当不领工资的宣传员。”姜富国说。
当日的《雾凇晨报》显示,只有阿什哈达雾凇观赏带的雾凇观赏等级是最高的五星,其他10个观赏带的观赏等级都不高。全军按照导航一路驱车,8点多,刚到松花江边,距目的地还有5公里,就遭遇了严重的堵车。不用说,大家都是自驾来看雾凇的,放眼看去,其中差不多一半的车都是外地牌照。
5公里的路,足足开了40分钟。道路两旁的游客渐多,车窗外的景色也开始发生变化。不知从哪一刻起,路边的柳树已不复原来的颜色,一根根枝条都像在雪中“蘸”过似的,挂上了一层洁白的冰霜。但由于这些柳树低矮,树与树之间的间距较大,美则美矣,视觉冲击力还没有达到“五星”的等级。
一路蜗速,车刚刚进入主景区,坐在后排座的12岁的全相丞就大喊起来:“爸爸妈妈,快看那边。”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只见宽阔的江面上水汽氤氲蒸腾,茫茫飘荡,风起处,江水悠悠,鱼鳞状的波纹绵延不绝。江岸的垂柳一眼望不到头,细细的柳条都裹上了厚厚的冰晶,在阳光的照耀下,玲珑剔透,美得让人不忍触碰。
“原来这段江水是不上冻的呀!难怪江面有雾气缭绕,随风四散。江水、薄雾、石岸衬起雾凇,太美了,真的太美了,一切就像假的一样。”全军的妻子王女士对眼前的气象奇观赞叹不已。粉妆玉砌,玉树琼枝,银装素裹……这些词汇应该都可以用来形容,又似乎都不足以形容眼前的景色。也许,美得不真实,这才是对眼前景色最贴切和最好的评价。
停好车,一家人迫不及待向江边跑去。一路上,全相丞摔了好几个跟头,三口人笑成一团。近距离观赏雾凇,枝条上真的是一粒一粒的冰晶或者一片一片的雪絮堆砌,随风轻轻摇曳,让人不觉其寒而爱其柔,如同吹弹可破的肌肤般惹人怜惜。白雾,白雪,白色的枝条,远处的小岛缥缈绰约……都说墨分五色,却原来白也是可以分出五种颜色的。置身这一片白色的世界,就像来到了童话中的王国。
阿什哈达雾凇观赏带的主景区是江边的一个开阔地,游客摩肩接踵,或拍照,或骑马,或乘坐狗拉爬犁,或争相选购冰糖葫芦。“松花江畔凇千树,满城俱是看凇人。”正是对此情此景的写照。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属体验“泼水成冰”。这个项目尤其受到来自南方的小女生的青睐,只是技艺不佳,往往一瓢热水有半瓢都泼到了后背上,打湿了棉服,也引来笑声一片。全相丞冻得小脸通红,眉毛和眼睫毛都挂上了白霜,依然兴致高昂,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
为了御寒,全军甚至在羽绒服里套上了棉睡衣,饶是如此,摄氏零下27度的温度仍让他大呼“受不了”。而在凛冽的寒风中,王女士的心里却是暖暖的:“我在江边摔了一跤,一时动弹不得,是一位好心的本地大姐把我扶起来的。”
雾锁寒江,风吹雪柳。10点钟左右,随着气温的升高,枝条上的雾凇纷纷飘散,落在游人们的身上、脸上,倏忽不见,江边的树木也一点点恢复本来模样。北京一家人的“五星”雾凇观赏体验接近了尾声,但在他们的回忆中,对这段短暂旅行的回味会不断循环。“看到了五星级的雾凇,不虚此行,我们一家人的感受也是五星级的。”全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