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北京发布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01-0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8日电 (池梦蕊)作为首都“大氧吧”“大花园”,生态涵养区是首都功能不可或缺的承载区,守护好绿水青山则是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近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7个方面、28项内容,提出到2027年,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总值全市领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向好,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实施方案》提出,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坚守使命、保持定力、接续担当,稳步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水平,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提出严格管控生态空间、持续夯实生态本底、不断提升生态品质、着力增强生态共享、系统推进科学治理、全面推进协同治理、切实保障生态安全等7项任务,强调了持续完善护林防火、“爬野山”治理等机制做法,安排了尾矿库摸底治理等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任务,提出了构建特色鲜明的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游憩体系,在扩容量、提质量的同时,突出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科技与生态融合,以及切实保障生态资源安全。各区也将结合资源禀赋开展相关工作,如门头沟区将实施以“迎豹回家”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密云区将实施密云水库周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生态建设项目。

同时,着力突出生态产品总值(GEP)对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作用。更多依据GEP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评价,更多依据生态涵养区生态贡献分配补偿资金,引导生态涵养区更好地落实功能定位。在北京市统计部门2006年起探索建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夯实GEP工作基础、建立GEP核算体系、推动GEP核算结果应用、拓展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路径等4项任务,重点安排了加快建立完善生态产品总值(GEP)统计制度,探索将核算结果与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联动挂钩,先在生态涵养区和结对平原区之间试点探索利用结对资金实施GEP和GDP交换补偿机制,进而探索在不同功能定位的区之间开展交换补偿等任务。延庆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已开展了相关案例探索,下一步,延庆区将深化GEP核算与结果应用,加快推出“两山”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成功试点;门头沟区将继续推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及应用理论研究与案例探索,筹建“两山”学院。

《实施方案》提出,要培育壮大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统筹保护与发展,兼顾强区和富民,讲好山区特色故事,支持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产业。提出强化重点功能区引领、推动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深化结对协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等4项任务,强调重点功能区引领作用,推动结对协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引资向引智转变,发挥市场主体等重要作用。对种业等战略产业做优、各区主导产业做强、冰雪和特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做大提出了要求。如平谷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打造“现代食品营养谷”;怀柔区将推动怀柔科学城实现新突破,开展一批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研究,产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延庆区将用足用好冬奥、世园遗产,规划建设大众雪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形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和地区发展新增长极;房山将建成乐高乐园、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大力发展研学游等新业态;昌平将推动十三陵景区5A级提升、居庸关长城博物馆等项目落地,培育精品民宿和都市农业生态园,打造更多“微度假”目的地。

在稳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质方面,着眼生态涵养区发展实际需求,提高补短强弱的精准性和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精致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等4项任务,包括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生态涵养区布局,完善高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线网,转变山区道路建设理念,加强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地下水“五水共治”,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防止市域内平原新城、周边外省市贴边发展,巩固扩大“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成果,持续治理浅山区违法建设,通过城市更新重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职住平衡,落地一批智慧生态环保、智慧园林、智慧水务等应用场景等。如平谷区将打造“双碳”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碳排放动态监测、碳汇线上交易、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等。

与此同时,充分激活乡村要素推动生态涵养区共同富裕。聚焦生态涵养主要在农村、生态产业底色是农业、生态保护主力是农民,提出深化乡村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2项任务,包括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衔接,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消薄长效巩固提升机制,支持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民宿非假日经济等,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吃亏”,更有获得感。

除此之外,切实加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改革创新、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督查考核等5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其中,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围绕人才、资金、土地保障,提出加强绿色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加强点状配套设施用地管理,持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落实财政差异化支持政策,给予生态涵养区倾斜等。

记者了解到,新一轮《实施方案》相对首轮《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有两点新要求,可归纳为“两个转变”。一是绩效考评指标转变,鉴于《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所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上一轮《实施意见》所附“生态涵养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为了“同一把尺子”考核,“生态涵养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再延用。同时为生态涵养区送上一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礼包”,在新一轮《实施方案》中,专门部署了“着力突出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作用”内容,强调更多依据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评价,涉及GEP核算及应用、拓展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路径等,并提出了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等改革创新任务,与《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相衔接,引导生态涵养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市政府投资支持方向转变,不同于上一轮《实施意见》中写明投资支持比例的表述,新一轮《实施方案》首先明确持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并突出输造并举,聚焦“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且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的项目,加强配套支持,更加精准有效促进生态涵养区补短板强弱项、发展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提高区域财政收入自给能力,从“输血”式被动帮扶向“造血”式自主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