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江苏,历经数年积累培育,涌现出了一大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乡村,其中不少已经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人民网江苏频道为此推出“‘一村一品’话振兴”系列报道,记录它们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故事。
手握遥控装置,拇指轻推摇杆,形似橡皮艇的水芹智能收割机便可缓缓“行走”,所经之处,水芹便漂浮上来。
水芹喜寒,天气越冷口感越好,这也给采摘带来了一定难度。今年入冬时,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大圣村水芹生产基地内,水芹智能收割机首次投入使用。
大圣村有100多年种植水芹的历史。此前,村民多以散种为主,不得不任由菜贩子“杀价”,从事水芹种植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传统产业面临着发展难题。2005年,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成立,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和产、供、销、研一体化。目前,大圣村种植水芹3000余亩,带动1000名村民就业。大圣村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芹”能致富路。
合作社撑起致富梦
“2004年,受高温天气和市场行情等影响,水芹销售情况差,不少村民想放弃种植。”回忆起合作社成立初衷,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贡述春说,“水芹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实现农户的联合经营、抱团发展。”
2005年,大圣村党委商议成立合作社事宜,贡述春被任命为合作社理事长。“起初村民对这种模式不了解,积极性并不高。”万事开头难,贡述春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7名种植大户一拍即合,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芹池建设、施肥整地、选种催芽、追肥除虫……贡述春将自家6亩多地改建成芹池,向种植户学习,前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向专家请教。贡述春成长为水芹种植的“行家里手”,为合作社先后引进武汉耐热水芹、湖南野生水芹、金坛水芹等新品种,还成功示范了遮阳网栽培、水芹龙虾连作等技术。
为了让芹农不再为销售发愁,一到节假日,贡述春和合作社成员驾车穿梭于南京各大市场进行推销。合作社先后与江宁众彩批发市场、南京华润苏果、南京宁供物流签订了销售协议,并通过网络订单远销上海、山东、湖南等地。
“合作社成立后,统一了布局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统一使用‘大圣’商标和外包装,不但打响了大圣水芹的知名度,也稳定了水芹的收购价格。”大圣村党支部书记汪长明说,“芹农只需要安心种植,每到收获季,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来收购,再销往各地。”
如今,大圣水芹合作社社员已发展至131人,合作社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每年从事水芹产业关联服务的村民达600余人。
支部帮扶引领产业发展
12月20日,种植大户袁德朝的责任田间,一位收割工人在水里采水芹;田地左边的大棚内,七八个人正在挑拣水芹后进行捆扎;在大棚的前方,两个人分别负责清洗水芹和装袋;最后再由搬运工人运往合作社。
“眼前这一片田都是我承包的,共50亩地,去年一年收入有30万元。”袁德朝笑着说,“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只需要负责种,在水芹成熟时雇上十来个工人,挑拣装袋后就运往合作社,没了后顾之忧。”
袁德朝自幼跟着父亲和爷爷种植水芹,“以前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骑车带着水芹去镇上卖,卖完回来又要采第二天的,基本没得歇”。袁德朝感慨,如今种植水芹是越来越轻松了,“在水芹采摘完后,夏天还能养龙虾!”
2012年,大圣水芹合作社党支部成立,把党支部的优势和合作社的优势“合二为一”,党支部对接项目跑部门,合作社加快脚步跑市场,种植户们则专心种植水芹,想方设法提高水芹的品质。
贡述春同时担任大圣水芹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他了解到,村民陈官良想通过种植水芹改善生活,却因家庭困难无计可施。贡述春免费为其提供了种苗、肥料,党员骆传元结对帮扶,让陈官良由原来不会种水芹到如今成为拥有18亩水芹地的种植能手,年收入达10多万元。
能不能把这种帮助变成固定的模式推广开来?带着这一想法,大圣村村党委打造“支部+合作社”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党支部划出责任区,由每名党员联系4至6名社员或低收入农户,通过“党员+农户”“党员+示范”“党员+服务”三种方式指导帮扶,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积极加入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创共享致富成果。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水芹成为大圣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也让水芹产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迈向“2.0”时代
“水芹采收季用工量大,又是寒冷的季节,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年人身体不便,只有靠科技才能改变这个困境。”汪长明表示,大圣村一直关注水芹采收用工问题,六合区也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机开发公司等,邀请他们实地调研,加快推动水芹生产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研究攻关。
今年3月,江苏省水芹机械化采收现场观摩会在六合区召开,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研发的两款采收机械与人工进行“同台竞技”。通过对比,两款机械采收效率均为人工的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水芹收割的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水芹在机械化生产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水芹智能收割机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博士团队研制,集成了双螺旋桨差动推进技术和GPS水上定位技术,工人无需下水,远程遥控指挥就能实现全自动采收。”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水芹智能收割机每小时可采收水芹1.25亩,与两名采收工同时作业的效率基本相当。
除在机械化采收上进行探索外,大圣村还致力于完善水芹产业体系,在充分利用金盛利水芹净菜加工中心、原大圣供销社商场等平台的同时,引进水芹净菜加工包装、水芹等农产品展示展销及电商平台建设、水芹物流仓储中心等项目,主动对接合作企业,配套加工水饺、面条、调料包、健康饮品、茶食零食等系列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集群化,延长水芹产业链。
“如果说成立合作社是大圣水芹发展的‘1.0’时代,我们现在要迈向‘2.0’时代。”在汪长明看来,大圣水芹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模式已经成熟,下一步要做的是实现机械化和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这一步很难,但我们已经迈开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