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孝

21年、25200毫升,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献血路 发布时间:2022-11-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深圳11月24日电(记者赵瑞希 毛思倩)“不用舍己,也能救人。”

  21年时间里,这八个字,一直引领着张容华。

  48岁的张容华是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南头中心收费站的一名厨师。高中毕业后,他曾干过建筑工人、列车员、做过小买卖。

  “我就是个很平凡的人”。这样一个平凡的人,21年里,累计献血25200毫升,大约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量。

  张容华第一次献血,是2001年12月他爱人在老家四川遂宁医院待产时。

  当时的景象,张容华历历在目。与他爱人同病房的一位产妇因为血小板低,生产时会遇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产后大出血,医生希望她发动亲友到血站献血,维持血库血量平衡,以免用血时遇到血量不足等问题。

  “当时只有她母亲在陪她,她家里人都在外面打工,一时回不来,急得掉眼泪了。”迎接新生命的欣喜突然变为对未来的不安,见到此情此景,张容华主动站了出来。“我刚好和她一样是O型血,我就说那我去献吧。”

  做出这个决定,他并没有与还在待产的爱人商量。“她其实不想我去,毕竟马上要迎来一对双胞胎,很多事情需要我,我们也不懂会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但是将心比心,张容华的爱人依旧默许了。第一次走进血站,张容华献了400毫升全血。最终,产妇平安诞下宝宝,两家人先后顺利迎来新生命。

  从那以后,张容华就经常献血,成都、绵阳、伊犁、东莞、深圳……打过工、旅过游的很多地方,他都留下了自己珍贵的血液,为守护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全血隔半年才能献一次、血小板隔14天就能献一次。”慢慢地,张容华成为了一名固定献血者,不仅如此,只要血库出现血液短缺,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随叫随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成都打工的张容华主动走进献血车献血;2020年春节,在遂宁老家休假的他,得知武汉血库告急,他第一时间赶往血站献血。

  为了让进入他人身体的血液更“优秀”,他开始调整作息饮食,养成了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张容华而言,保证血液质量是成为固定献血者最重要的一步。为此,这个原本重口味、爱吃宵夜喝小酒的川汉子调整了生活习惯,过上了更加自律的生活。现在的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30分起床,晚上11点前入睡,下班后跑步6公里,日常饮食营养均衡,献血前三天清淡饮食。

  2013年,他还报读了营养学课程,并考取了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系统学习营养学知识,不仅可以合理调节自身饮食结构,保障献血质量,还能将学习到的营养知识用于工作中,为同事们烹饪出更多营养饭菜,我觉得很有意义。”张容华开心地说道。

  不仅自己积极献血,张容华也在影响着周围的人,逮着机会就成为献血宣传员:“虽然每个人献血后的反应不太一样,有的人还晕针晕血,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献血对身体没啥副作用,注意献血后多吃含铁食物就行。”

  在他的带动下,他的爱人、孩子、同事也纷纷伸出手臂,献出热血。

  2008年到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作后,张容华还加入了公司组建的志愿者队伍,用很多工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志愿活动的范围从深圳扩大到广深高速沿线,志愿服务内容也从无偿献血扩大到助老、助残、助困、防疫等。截至目前,他累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达300多场次。

  一本又一本的献血证,一条接一条的献血记录,串联起了张容华无偿献血的爱心轨迹。这些都是张容华的宝物,是他简单朴素宿舍里的唯一装饰。2022年,张容华因多年来持续献血助人为乐,被评为“广东好人”。

  “每次看到针管插入我的血管,这股温热的血液将会成为照亮他人生命里的一束亮光,心里就很温暖。”张容华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献血是我人生中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