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勇
维修和新建充电桩,满足市民充电“一桩难求”;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破硬化”让古树名木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广西网友把关心关切化为意见建议,提交给相关部门后,并很快获得回复办理,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了解群众需求 解决群众难题
“不知今年是否会完善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增加充电站的密度和数量?希望南宁市委领导能给予答复。”最近,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南宁市新能源汽车慢充桩“一桩难求”的问题。
留言中,网友表示其所在的南宁市江南区沙井华南城片区只有一个充电站,“里面二三十个慢充桩仅剩下几个是完好的,每次去都没位置,还有好多车等着充电。”他认为,这对需要慢充的车主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影响。
针对该网友的留言,中共南宁市委办公室进行了调查回复。据悉,沙井华南城充电站于2018年建成,至今已运营4年,因受设备陈旧老化、零部件损坏等因素影响,部分充电桩不能正常运营使用。目前,该充电站负责人已联系充电桩生产厂家,抓紧时间维修损坏的充电桩,争取尽快投入正常使用。
“南宁市发改委通过充分的考察和调研,对华南城片区的充电桩进行摸底,了解了供需之间存在的矛盾,协调南宁市住建局等单位一起进行现场走访调查,联系和督促华南城片区负责充电桩的企业维修好了一些坏的充电桩,更好地满足了该片区市民充电的需求。”留言办理人、南宁市发改委能源科工作人员许凤娇表示,下一步,将更加细化工作,更好地服务市民,让百姓的幸福感有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2年7月底,南宁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86329辆,建成充电桩14041个。其中,2022年1月-7月底新能源汽车增量为30318辆,完成2022年任务数13410辆的226.1%;建成充电桩2903个,完成2022年任务数2298个的126.3%。今后,南宁市将继续着力推进充电桩建设,逐步满足新能源车车主的充电需求。
该网友对留言回复表示满意。他说:“目前生活的区域,基本能够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衷心希望南宁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
供水供电、噪音扰民、道路交通、征地拆迁……打开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广西板块,一个个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多年来,广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走在一起、干在一起,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广西故事。
群众有所呼 政府有所应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3年前,上海起步探索将“家庭床”逐步变为“养老床”。老人可根据需求自主点单,不仅有助餐、助浴等基础款,还有认知照护、康复训练等特殊服务。开展试点以来,收获不少老人的好评。
近期,一名广西柳州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柳州亦应尽早普及“家床”养老模式。
该网友认为:“如果能完善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措施、制定合理的价格管理标准,这确实是一项利民工程,比建养老院好得多。期盼原居安老的老人能继续留在家中,让老人‘不离住宅、不离社区’就能获得更专业、综合的多层次养老支持,实现一分投入十分满足 。”
这条建议得到了柳州市民政局的答复。据悉,2021年7月,柳州市被民政部、财政部选定为国家2021年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之一,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并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目前,柳州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1869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等级需求评估,完成700张床位建设,为4596人次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柳州市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契机,探索完善‘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标准、服务内容、运营管理,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家庭养老床位,推动形成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不断提升居家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留言办理人、柳州市养老服务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刘瑛说,近年来,柳州市立足于“困境中破局 传统中求变”的创新理念,全方位探索居家养老新路径,破解居家养老难题,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助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留言网友表示,虽然柳州市目前已经实现“家床”养老模式的部分功能,但是鉴于自己家庭实际和城市养老人群的需求,希望柳州能够尽快完善包括“家床”养老模式在内的多种养老模式,让“老有所养”真正落到实处。
对此,刘瑛表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服务需求从过去的简单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转变,柳州市依托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将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和各类公益活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一站点多平台”的工作模式,有效化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单一、可持续发展难等结构性难题,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柳州模式”。
留言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网友的留言,为柳州和广西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到2025年底,广西基本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60%,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均实现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依托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服务站(点),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留住乡愁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古树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一种精神寄托。在广西的部分村屯里,村民将村里的古树用树池保护,甚至铺设地砖、大理石、瓷砖等,为古树修建外观漂亮的“金窝银窝”,却导致古树的生存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度硬化现象,古树因“爱”致害,长势渐衰,甚至死亡。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在农村,由于一些古树周边的道路“过度硬化”,导致树体长势较差。同时,村民在古树下堆放杂物会引发蛀虫,不利于保护。
对此,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回复称,目前正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开展“过度硬化”专项整治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加强巡查,做到早发现早整改,进一步加大宣传,增强全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该网友表示,看到相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破除了一些古树的地面硬化,感到很开心。他希望有关部门深刻认识科学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并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常抓不懈。
“为加快古树的抢救复壮工作,桂林市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工作,主要措施是全面破除地面硬化,铺土后栽植草皮、麦冬等草本植物;或者局部破除硬化,打孔复壮安装塑料管和地漏,使土壤透水透气,多种方式改善古树生长环境。”留言办理人、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工作人员朱金贵表示,要以敬畏之心扎实做好古树名木科学管护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桂林市区内已完成35株古树的硬化破除工作,全力守护桂林的绿水青山。
广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韦鼎英表示,2021年,广西在每个设区市选取1株古树名木开展以“破硬化”为重点的抢救复壮工作,为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截至今年8月底,广西已完成“破硬化”2284株,占今年总任务3161株的72.3%。一棵棵濒临死亡的古树因生境改善而重获生机,“破硬化”成为广西古树名木保护亮点工作,也是广西林业工作的“德善之举”。
保护古树,留住乡愁。破除古树名木硬化是“德善之举”,也能让我们的乡土记忆不断延续,有效提升了广西社会综合管理效能。每一条留言都饱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一问一答间让党同人民群众连得更紧密,心贴得更近。
聚民心汇民力 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实践充分证明,信息化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与群众共情,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时刻关注群众各类“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等问题。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既要善于在网上倾听民声,问需于民,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问计于民,凝心聚力。这既是善于运用网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百姓民生,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广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广西认真落实“两厅督导,一办协调,多方承办”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群众留言办理工作,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严把留言办理时间、质量、回复和落实“四个关口”,针对群众留言数量多、内容杂、范围广等情况,指导各市、各部门分类处置,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人民心为心,以百姓福为福。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确保网上有人看、网下有人办、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搭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连心桥”,汇集民意民智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汇聚起“共圆复兴梦想 建设壮美广西”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