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在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怀下,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6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学员12000多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10月16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上,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的发言揭开了一段科技创新的传奇往事。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青年时代的林占熺就心怀家国。1970年,林占熺开始了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的工作。那时,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的人工栽培用林木作为原料,发展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产生了“菌林矛盾”。为此,他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菌业的新路子。历经多年的努力,1986年10月,“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获得成功。“该技术不仅从根本上解决‘菌林矛盾’的问题,而且在同等条件下,用菌草栽培的食用菌产量和质量都优于木屑生产的食用菌。”林占熺说。
“种菌草有那么多的好处,祖国哪里最需要种菌草?”林占熺把眼光放到了当时水土流失问题相对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黄河流域。1997年,菌草技术成为宁夏银川市闽宁扶贫协作项目。“菌草成为闽宁扶贫协作的第一个产业,帮助宁夏西海固17000多个农户摆脱了贫困,因此也被称为‘幸福草’。”当年对口帮扶宁夏的事,林占熺记忆犹新。
“菌草根系发达,植株高大,防风固沙效果好。”除了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林占熺还蹚出了一条通过种植菌草来防风固沙的黄河治理之路,在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科研成果。
“我要用创新技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如今,年近80岁的林占熺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同时,他也把菌草科研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幸福草”在新征程上帮助更多人迈向幸福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