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从“三尺讲台”到“文华大奖舞台” 发布时间:2022-10-19 来源:光明网 四川日报

  原标题:从“三尺讲台”到“文华大奖舞台” 一所高职院校如何多次登上艺术高峰?

  □莫里  

  今年金秋,四川文艺圈被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刷屏”——川剧《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川剧《草鞋县令》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提升打造。1997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四川省青年川剧团也曾凭借川剧《死水微澜》夺得过第七届文华大奖。

  一所艺术高职院校,凭何罕见地再夺文华大奖?又是如何打磨艺术精品?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道出背后的答案:“产教融合”。

  31位文华大奖、梅花奖得主传承“初心”

  “这不是首次,我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提起获奖,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阳春透露了一组亮眼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1953年建院以来,培养了31名文华大奖、梅花奖等国家级艺术行业最高奖项的得主,这个数字占四川获此类奖项总人数的六成以上。

  川剧领军人物陈智林、川剧“女皇”沈铁梅、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席独舞侯宏澜、中国原创音乐发起第一人郭峰、金鹰奖和飞天奖最佳女配角邓婕等均毕业于此。作为全国最早创办的5所舞蹈专业院校之一,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师生曾获得全国舞蹈“荷花杯”“桃李杯”等30余项业内顶尖奖项,常年承担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全国重大文艺演出,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舞剧的四川青年导演周莉亚也在此筑梦求学……

  从讲台到舞台、从学校到剧场之间追梦的距离,让在校的学生感觉并不遥远,在前辈光环的感召下,未来可期。“能与行业传统的大师、前辈们同台,又能接触到业界最新的动态,这样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难得,所以我也如饥似渴地吸取养分,对舞台充满了敬畏心。”21岁的李雨洁,是《草鞋县令》3年前建组至今的“老成员”。她今年刚毕业就被四川省川剧院录取,最近一边忙着准备第六届四川省川剧青年演员比赛,一边加入川剧大幕戏《龙凤呈祥》的剧组。

  “平时在教室练功房教学生唱念做打,只有放到舞台上去检验,锻炼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到专业表演中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教师康晓琳认为。

  “传承创新,德艺双馨”的校训和初心,在一代代川艺人的守护和传递下,浸润在学生“拔节生长”的青春里,深埋在一部部为老百姓而创作的优质艺术作品里。

  产教融合创新“链”上戏剧改革里程碑

  川剧《死水微澜》历久弥新,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众多原创重磅优秀作品之一。这部作品1997年获文华大奖,并获文华剧本、导演、音乐创作、表演等6项单项奖。这个由四川艺术职业学校创造的成绩,在全国教育和文艺界轰动一时,被誉为“戏剧改革的里程碑”,也开创了四川“产教融合”的先河。

  获得中国艺术教育贡献奖的张庭秀,时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校长。他在教学中发现,职业艺术教育的师生艺术作品若局限于校园内部创作、彩排、考核,不仅师生视野有限,与行业总有“一墙之隔”。于是,他请教全国各地众多文艺、教育专家,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践,探索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新路径。与此同时,在四川“振兴川剧”的号召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他在校成立了四川省青年川剧团,以剧目创作为抓手,迅速买下著名川剧剧作家徐棻的《死水微澜》剧本,集结起谢平安、田蔓莎等一批师生主创,同心协力打磨艺术精品,最终载誉归来。“事实证明,产教融合让老师的技艺在舞台上得以锤炼,打破学生的技能与行业壁垒,教学相长亦演亦学。”张庭秀说道。

  这样的传承在25年后的《草鞋县令》里得以延续,行业与院校在双向奔赴。整个《草鞋县令》剧组中,主演、乐队成员中有七成就读、就职、毕业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常艺回忆,《草鞋县令》在提升打磨时,剧组里所有人一条心,每天从早到晚无一人迟到,这些细节令她感动不已。她认为,《草鞋县令》利用“产教融合”的形式,集结了行业全年龄段的优秀力量,找到了好苗子,输送了人才。

  蒋万海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一线教师,拥有30余年工作经验,是《草鞋县令》剧中主角之一,见证了《草鞋县令》如何从一个与德阳什邡政府合作的校地项目,蜕变成经过无数次打磨的艺术精品。“好戏是演出来的,舞台经验对演员来说十分重要。我在和同行切磋,和孩子们同台的一次次全国巡演中,不断积累起彼此之间的信任。”

  文化情怀与人性温度升华“艺术高度”

  近10年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打下多套巧妙的组合拳,“产教融合”的深度惠及每位师生,温暖着整个行业。

  四川省川剧院党委书记刘嫈认为,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与深度推进,凝聚了行业的向心力、战斗力,师生、演员们用热爱浇灌了舞台,让梦想焕发了光彩,鼓舞了年轻人,也照亮了川剧人自己。“大家齐心的温度,挖掘的人性深度,最终塑造了艺术的高度。”

  “的确,我们与兄弟艺术院团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在李阳春看来,不少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走出来的骨干,一边为行业培根铸魂,一边又反哺学校教育,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依托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平台、文旅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起四川文旅发展智库、四川艺术创作孵化中心,转换研创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奖励与支持。

  在具体操作上,学校首先深化校企合作,攻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实施“1系1园1区”计划,“1专业1企业”计划,每个系对接四川及成都重点打造的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园区,每个专业对接1个知名企业等。比如在最近引发关注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掘现场,就有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的身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作品也服务于乡村振兴。

  此外,依托大师工作室,创新育人新模式,让川剧、蚕茧纸轩丝绘画等一批巴蜀非遗文化与大师工作室联通合成,对接市场,建立数据库,促进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打造“双导师”专兼师资队伍,建立“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努力做好王牌专业的升本工作。未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将继续助力西南地区高职艺术教育,树立高职艺术教育的四川样本,形成具有国际范、中国范、巴蜀韵的艺术职业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