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风,轻轻拂过脸颊。秋分已过,湘江边上,风仍是热乎乎的。
给本科生学员上完课,副教授施江勇收拾东西提上包,又一次走到国防科技大学3号院区的操场。
9年前,2013年11月5日。就是在这片操场,一脸青涩的施江勇身着荒漠迷彩、怀抱95式自动步枪,站在国防科技大学受阅学员方队第一排接受检阅。
习主席的检阅车,从前方不足10米处驶过。“首长好!”“为人民服务!”一句句口号,伴随着那一刻激动自豪的心情,一直深深印在施江勇心里。接受习主席检阅,让强军报国的抱负在这名年轻军人心中升华,也令他的志向更加坚定。
受阅那年,施江勇白天参加阅兵训练,晚上复习考博、撰写硕士论文。受阅后,他成功考上母校的博士生。毕业后,他转改文职,留在计算机学院当教员。如今,这名90后文职教员,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副教授。
9年来,施江勇时不时会去曾经受阅的操场走一走。那里有他的初心——就像一个补充动力的加油站,每次踏上这里,总能让他充满干劲。
那年操场上,同一个受阅队伍里,学员戴华骅、李朝阳、邱远强、曹博研,同样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来自不同院系和年级,那片操场却是他们军旅启航的共同“原点”。
曾经,受阅队伍里昂首挺立的年轻军校学员,如今早已陆续完成学业,走上大江南北座座军营的各个战位——
大山深处,戴华骅精心绘制电子地图;远海大洋,李朝阳站上航母飞行指挥塔台;青藏高原,邱远强搭起野战信息通信网;西北戈壁,曹博研放飞无人机群……
9年来,国防科技大学的莘莘学子,带着习主席的殷切嘱托和期盼,带着“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在战位上成长成才,找到了强军事业中奋力向前的坐标。
向 前
无悔的奔赴里,有你我渴盼的理想和抱负
冬夜,苏北深山。
厚厚的被子下,戴华骅的手脚仍被寒意驱赶得无处安放。他忍不住蜷缩成一团。因为,此刻他正和另外两名战友合盖着同一条被子。
至今,3人合盖一条被子的场景,仍深深刻在戴华骅脑海。当时,他刚刚硕士毕业,分配到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下连当兵锻炼。因为同行战友的被子还未到位,他们3个人只有两条被子,一条垫身下,一条盖身上。
和同一学员队的两名战友分配到一起,让戴华骅觉得热闹,基层部队对他来说,亦充满新鲜。
戴华骅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近距离看到威武、庄严的阅兵式,戴华骅为之深深震撼。那一刻,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成为一名解放军。
后来,戴华骅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他如愿地身着戎装,并且光荣接受了习主席检阅。但对戴华骅来说,部队真正的模样还是一本亟待翻开的大书,等待他去探索。
当兵锻炼后不久,戴华骅走上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助理工程师岗位,过上了“机房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打仗”的生活。很快,他受领了军旅生涯中第一个重大任务——绘制某数字地图。
为了把每一个站点、每一条线路、每一块标石都精确标注,戴华骅和战友翻山越岭,徒步走过了所有通信线路。为了和现有系统兼容、实现效能最大化,他们反复调研,加班加点进行开发,围绕地图使用制订了一系列使用规范和任务调度模板。最终,戴华骅和战友圆满完成任务,该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和戴华骅同岁,软件工程专业硕士邱远强毕业后,被分配到陆军某部。下连没几个月,邱远强就参加了一场网络对抗演练。
身边的战友都在打量这名一脸青涩的高材生。大家都好奇:名牌大学出来的高学历人才到底什么水平?邱远强自己也感到深深的紧迫感,想通过这次演练得到大家的认可。
半个月的时间里,邱远强带着技术骨干争分夺秒调试系统,为网络对抗做准备。演习过程中,火力分队因参数故障突然“卡壳”,他主动请缨,快速修正,保障了演练顺利进行。
演习结束,复盘会上,旅领导称赞邱远强“平时过得硬,战场能突击”。
从初来时的陌生,到逐渐与战友打成一片;从对装备知之不多,到各个模块了如指掌……经过这次演练,邱远强感到:在校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和第一次参加演练的邱远强一样,第一次随舰出海时,李朝阳分外激动。
硕士毕业宣布命令的大会上,听见自己分配到海军辽宁舰那一刻,李朝阳热血澎湃,内心无比兴奋。他迫切地想一睹航空母舰的真容,想尽快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然而,到单位报到后,李朝阳一度陷入迷茫。
当兵锻炼,李朝阳被分到航空保障部门。刚来那会儿,由于铺位紧张,他就和战友住在值守的舱室里。白天,他们一起参加训练、检修装备。晚上,他们窝在行军床上,伴着风机的噪声入睡。
对李朝阳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不算困扰。他最害怕的,是日复一日平凡枯燥的日常。当时临近春节,辽宁舰处于靠港期间,舰员们每天不是检修设备,就是清洁舰体。这样的日子,与李朝阳想象中“高大上”的作战任务相去甚远。
班长李博注意到李朝阳的情绪变化,不时和他分享自己在航母上搏击风浪的经历。在和领导、战友的交流中,李朝阳逐渐感受到日常工作的意义,也体会到大家对航母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感到自豪。
经历了这段日子,李朝阳真正认识到:每个战位无论大小,无论台前幕后,都连接着强军兴军的宏大图景。为了强军事业,自己一定要踏实工作,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
后来,一次次跟随辽宁舰出海,李朝阳就站在飞行指挥塔台里。每当看见歼-15战机在眼前呼啸升空,他都会感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也为自己能加入这个团结又充满战斗力的集体倍感荣耀。
定 位
不要停在原地去问意义,往前走,逐梦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意义
沿着“天路”一路前行,跨越几千公里,邱远强的视野渐渐开阔。眼前,风景从山地变为高原,山川河流慷慨地展现出它们的全貌。
“大概,这样的军旅生涯才算有意义。”转隶移防、奔向新战位的路上,邱远强和战友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当国防和军队改革进行到关键时期,这些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学子们,与时代大潮一起奔涌向前。
那一年,邱远强所属单位由陆军某集团军转隶至另一集团军,并在一个月后移防。
抓住这一个月的空当,邱远强请了假,和恋爱多年的女友领完结婚证,就匆匆奔向新战位。
就在邱远强奔赴新战位的同时,身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的施江勇,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的最后攻关。
同时困扰这名年轻博士的,还有对未来的选择:“去基层还是留校?”“留校要转改文职,真的要脱下这身军装吗?”
随着军队院校改革向前推进,国防科技大学增加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留校名额。留校,就意味着要脱掉心爱的军装,施江勇心中有太多不舍。
本科时期,施江勇学习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因为对网络安全产生浓厚兴趣,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施江勇自学了计算机课程,还考取了网络工程师证书。
硕士毕业后,施江勇跨专业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师从网络空间安全专家杨岳湘教授。“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施江勇深深觉得,自己找到了毕生的钻研方向。
“能继续做喜欢的研究,继续服务作战,这对我来说更为重要。”最终,施江勇选择穿上这身“孔雀蓝”,留校从事教研工作。
伴着改革的脚步,戴华骅所在单位也经历了编制体制调整。单位缩编后,原本在连队当指导员的戴华骅,被调到某通信站当排长。通信站只有戴华骅一名军官,他必须军事政工一手抓。
当兵研究打仗,是戴华骅考军校的初衷。虽然每个战位都不可或缺,但他还是想离打仗的岗位再近一点。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戴华骅仍忍不住琢磨:我还能多做点什么?
“不要停在原地去问意义,往前走,逐梦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意义。”咨询相关政策后,戴华骅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备考博士。经过不懈努力,他收到了母校电子科学学院的博士录取通知书。2019年,北京天安门,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上,历经基层战位淬炼后的戴华骅,又一次接受了习主席检阅。
国防和军队改革,让海军迎来了巨大的发展。乘着时代的浪潮,李朝阳在辽宁舰上不断丰富阅历。毕业3年多,他多次随舰出海执行演训任务,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航空保障参谋。更令李朝阳欣喜的是,2018年和2019年,他跟随辽宁舰一起,两次在海上接受习主席检阅。“军旅生涯能有3次受阅经历,我终生难忘。”李朝阳说。
中国的航母事业不断发展,体系作战能力也应紧盯未来战场追求跨越。身在战位,就要思战研战谋战。毕业后,李朝阳经常和导师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一年,他的导师着眼未来航母战斗力建设,加入某新型装备研制项目,也向李朝阳发出了邀请。
“未来战斗力建设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这个和航母战斗力紧密相连的研究课题,令李朝阳大为振奋。在得到辽宁舰领导支持后,李朝阳回到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继续深造。
人生的轨迹很少有直线,大多都是曲折向前。有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调整方向。
“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看清目标后,一个个如施江勇、戴华骅、李朝阳一般的军校学子,都在强军征程上找到了符合自己价值追求的坐标点。
扎 根
平淡的日子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而浓墨重彩
2021年12月,西安飞行学院航理教员曹博研接到调动命令,成为空军某试训基地一名助理工程师。
要从繁华城市走入荒凉戈壁,这名空军女上尉却分外欣喜:“终于如愿以偿了!”从17岁迈入国防科技大学校门、接受习主席检阅,到如今成为军队无人机事业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曹博研走过了军旅生涯的第一个10年。
2019年,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曹博研来到西安飞行学院任教。一次偶然机会,学院选派教员到一线部队和艰苦边远地区代职,她主动报了名。
接下来的整整一年,曹博研都在西北大漠的空军某试训基地代职。那里是空军新质战斗力生发、成长的地方,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她和战友加班加点工作,克服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大项任务期间,她每天攒着许多问题,追在评估组专家身后请教,不断积累经验。
在曹博研看来,大漠戈壁“远是远了点,但一点儿也不苦”。那些被任务填满的日日夜夜,让曹博研感到无比充实。渐渐地,她认清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她看来,那种自我实现的甘甜,“是什么样的繁华都换不来的”。
代职结束,回到西安飞行学院后,曹博研慎重思考,向组织提出选调申请。“地点不重要,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她说。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一路向西,繁华渐远,隐没在身后。相比第一次旅途中的忐忑,这一次,曹博研的内心分外笃定。
数千公里外,青藏高原。陆军少校邱远强已经在这里扎根4年多,从一名新排长,成长为某旅信息保障队副队长。
目标坚定的人生,不惧平凡日常的消磨。身在一线,邱远强立足单位装备发展趋势,结合单位任务实际,利用所学专长不断取得突破——他带领战友研究的某信息通信保障战法形成有效成果,并发表多篇论文;在某次重大演训任务中,他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
“现在离我想达到的目标,还差得很远。”虽然硕果累累,邱远强并不满足于现状。
紧贴实战、服务作战,和邱远强一样,许多身在院校的同窗们都在并肩前行。
为了培养更多实战需要的优秀学员,施江勇持续改进教学形式,多次带领学员赴部队参与实际任务,结合实践不断细化和修正研究方向;今年,在某次演训活动中,戴华骅与导师和同学一起,完成了一个重要科研论证任务,这让他觉得自己“离打仗更近了”;回到校园中,李朝阳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前沿课题研究里……
来到空军某试训基地某技术室后,曹博研迅速转换身份,陆续参与多项试验训练任务。大漠戈壁,她并不孤单,因为这里还有许多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战友。
“我就是个平凡人”“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部队,我算是很普通的那一个”……采访过程中,这些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博士们,形容自己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平凡”。
“平凡”“普通”的他们,何尝不是强军事业浪潮中众多官兵的缩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时代的大江大河里,每一朵浪花都有它奔涌向前的故事。他们自认平凡,依然笃行不怠;他们心怀使命,所以逐浪而行。他们让平淡的日子,因日复一日的坚持而浓墨重彩;他们让平凡的人生,因不平凡的抱负而与众不同。(陈晓杰 张照星 朱秋平 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