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倾心研究“蜱虫病”,为众生护航 发布时间:2022-10-10 来源:光明日报

倾心研究“蜱虫病”,为众生护航

——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刘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迪 易钊

  略显娇小的身材,一袭宝蓝色连衣裙,长发随性地披在肩上——这是初次采访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刘玮留给记者的印象。

  当问及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感受时,刘玮说:“这是对我在新发传染病研究领域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激励我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前行,勇攀科学高峰。”

  2000年,刘玮从原山东医科大学考入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前身军事医学科学院,并顺利地转为硕博连读。

  2003年,“非典”侵袭中华大地。面对“非典”,从病毒分离、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链分析到人群的长期随访……刘玮当时所在研究所不足200人,却承担着繁重的国家和军队科研课题。

  “我们所是排头兵,一下子就处于抗击疫情最前沿了。”“非典”让刘玮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也正是在抗击“非典”科研第一线,刘玮有了更多同国内、国际的公共卫生、病毒、传染病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深度合作的机会。这些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了她创新性的科研思路和思维方式。

  凭借着优秀的学术成果完成博士学业后,刘玮义无反顾地选择留所工作,从此,在新发传染病道路上开始了长期而执着的探索。

  刘玮近十年倾心研究的方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09年夏天,在河南信阳、安徽中部农村地区,数十名农民因不明原因死亡,这些患者大多被蜱虫叮咬过。2010年,中国学者在全球首次分离到这种新的蜱虫病的病原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而刘玮研究的正是以该病毒为代表的系列蜱媒病毒。

  由于蜱虫独特的繁殖环境,往往感染蜱虫病的都是偏远山区的老百姓,或者野外驻训的部队官兵。“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保障部队战斗力,是我们的使命。”刘玮迅速将主要的研究精力聚焦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上。“从2010年疫源地的哨点医院迎来第一批满怀热情的研究者至今已十年有余,寻蜱虫病热点而来的人逐渐散去,留下来继续研究的只有刘玮和她的团队。”解放军990医院感染科主任崔宁说。

  每年开春,刘玮带着团队赶到河南信阳,到野外抓蜱、捕鼠,对部队官兵和群众进行回访,开展临床实验,最终,他们建立了一整套囊括病例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别和重症救护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刘玮和团队成员不断优化提升病原体诊断技术,筛选和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特效治疗药物,使得就诊病人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他们的相关科研成果也惠及其他虫媒病领域——通过持续攻关,构建了虫媒病原体“发现—鉴定—溯源”的防控体系,创立了一套快速组合筛查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率先发现了我国十余种新发虫媒病原体的人间感染,为大量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诊治与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为了摸清我国重点地域病原体的本底和潜在威胁,刘玮率领团队成员进戈壁、爬雪山、钻森林,完成了跨越数千公里的现场调查工作,摸清了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中等地区虫媒病原体的流行现状,自主构建了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和信息系统,切实保障了部队野外驻训安全,筑牢了我军传染病防控的重要防线。

  科学研究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对自己带的研究生,刘玮总是悉心帮带,倾囊相授。2019年,本科毕业的李佳宸考入军事医学研究院,成为刘玮的研究生。在李佳宸入学之初,做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文献阅读量等,刘玮都一一过问。“导师将‘引导’与‘干预’的关系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给我指引方向,又鼓励我探索和试错。”李佳宸说。

  面对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的“躺平”声音,刘玮叮咛学生:“‘躺平’固然闲适,但经奋斗所取得果实的甘甜与清冽,却是‘躺平’无法领略的。奋斗理应是青春最耀眼的底色。”

  “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共卫生防控和临床诊疗这部分研究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病毒受体发现、疫苗研制等方向开展更多工作。”在采访的最后,刘玮如是说。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