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多年来,师范院校培养的优秀学子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为孩子们点亮人生梦想。
本期教育版,记者采访了三位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年轻老师,他们主动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磨砺青春,不断提升本领,为成为一名好老师不懈努力,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砥砺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编 者
扎根西部,用所学回馈家乡
莎车县位于新疆喀什地区,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座小县城。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如先古丽,回到了这个她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从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夏依勒克村,到乌鲁木齐第十五中学内初班、黑龙江哈尔滨第七十三中学内高班,再到北京师范大学,如先古丽一步步走向更大的世界,她的理想也渐渐有了更加清晰的轮廓。
“我的家乡环境艰苦、发展落后,因为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我才有机会走出来,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如今学成归来,我理应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把自己所学带回家乡、回馈社会。”谈起自己的选择,如先古丽没有犹豫。
刚入职莎车县第三中学时,学校缺乏英语教师,如先古丽克服困难,跨学科带了两个班的英语课。通过向英语专业老师请教、观看英语教学视频、自学相关课程,她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虽然很辛苦,但一站在讲台上,我就充满了力量。”如先古丽说。
如先古丽喜欢跟学生交朋友,经常会和学生分享自己一路求学的故事,讲述自己遇到的优秀同学与老师。“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我在讲授开学第一课的时候,他听得特别认真,眼睛里闪着光。自此以后,他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这个孩子告诉我,他一定会努力学习,有机会也想去北京看一看。”如先古丽说,“那一瞬间,我更深切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意义。”
“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孩子心怀梦想、拥有更多机会,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如先古丽对家乡教育充满希望,她相信,只要她不忘初心,把青春倾注在这里,就一定可以为西部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记者 丁雅诵)
倾心幼教,守护在偏远海岛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海岛,她不畏艰辛,跨海支教,创办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第一所公办幼儿园,让海岛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全国最美教师”范徽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刚刚入职的苏悦,已经是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教师的她追随榜样的脚步,主动申请去偏远的涠洲岛分园支教。
苏悦,2017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那时刚刚22岁,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经过在总园一年的锻炼,第二年她如愿登岛。
台风一来,经常停水停电;海边紫外线强,皮肤容易过敏;远离家乡,难免想家……刚上岛时,感觉日子格外漫长。苏悦说:“上岛需要坐一个小时轮船,我晕船厉害,索性就不轻易离岛。夜深人静,没少偷偷抹眼泪。”
困难面前,是范徽丽的故事鼓舞着苏悦: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涠洲岛,幼儿园刚建好的食堂被吹倒了。范园长就领着老师们带头干,向村里修路的施工队借水泥,动手浇筑混凝土;教师们用小拖车把教具一点点拖上岛。
再难还能比幼儿园初建时难吗?苏悦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3年。
2019年,苏悦班上来了一名有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为了帮助他,苏悦开始了解有关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知识,每天都会抽时间和他交流。“我从最简单的‘爸爸妈妈’教他说话,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发声。”苏悦说,慢慢地,孩子变得开朗起来,也能用简单的字词回应老师了。
“有一次,课堂点名,当我念到他的名字时,课堂里突然一声响亮的‘到’让我热泪盈眶。” 回想当时情景,苏悦依旧激动。
教育是用爱心守护童心。关注每个儿童,呵护每个儿童,是幼教老师的责任。说起这3年,苏悦特别感慨:“我见证了涠洲岛分园从有到优的发展,见证了岛上孩子一天天长大,见证了‘幼有所育’在这座海岛上不断实现。”
这些年,幼师这一职业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幼师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在幼教岗位扎根下去,倾情投入,倾心从教。”苏悦说。(记者 金正波)
红烛传承,照亮乡村孩子的路
村庄已入夜,湖南炎陵县下村乡学校的灯光依然明亮。晚上9点,肖钰带学生上完晚自习,又回到办公室工作。学校距离县城50多公里,乘大巴车要一个半小时。平时,这名23岁的女孩就住在学校宿舍。“我很少在晚上10点前离开办公室,学校就像家一样!”肖钰笑着说。
为什么返乡任教?在肖钰看来,这是她从年少时就想做的事。“50多年前,我祖父为下村中学的创办付出大量心血;20多年前,父亲也成了教师,始终坚守在乡村。”她说,“我在这里长大,希望把红烛精神传承下去。”
几年前,怀着当老师的梦想,肖钰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公费师范生。求学期间,她曾分别在长沙和炎陵的学校实习。“我体会到了家乡与大城市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更想把更好的教育带给家乡的孩子。”
2020年本科毕业后,肖钰回到自己的母校任教。下村乡地处偏远,教师相对紧缺。初为人师,她就担任了初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希望分享我所看到的世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在学生们眼中,肖钰的语文课很不一样:她会举办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遇到美丽的夕阳,她会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中考前,她会给学生送上手写的明信片……
班上曾有一位内心细腻但不太自信的女孩,肖钰鼓励她多用文字记录生活、发挥写作特长;有的学生一度厌学,肖钰和老师们上门劝说,帮助学生重返校园。付出就有收获,很多学生因为肖钰爱上了语文。看到学生从沉默寡言到站上讲台自如地分享、从不爱写作文到能够主动表达见解,她十分欣慰:“原来,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些孩子。能让学生因为自己而变得更好,是我最大的收获。”
如今,肖钰经常参加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她说:“我想用自身所学,照亮乡村孩子的路,帮助他们走出大山,看到更大的世界。”(记者 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