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科技教育

在田间地头讲好“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2-08-13 来源:人民网 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田间地头讲好“大思政课”

   时值暑假,来自北京高校的100支实践团队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乡村开展实践。作为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践行者,他们以文化兴农、科技支农、卫生惠农、智慧助农等形式,将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积极投身生产生活一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这堂“大思政课”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入社会实践的平台,引导青年关注社会现实,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创造思政教学“大”空间。所谓“大”空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课堂到村口的延伸。理论的魅力在于其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把定点帮扶、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等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亮点举措、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用鲜活的事例影响人,用典型的案例感染人,用蓬勃的实例引领人,突出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二是从讲授到感受的拓展。党的政策执行得怎么样,群众满不满意,不是文件上印的,不是汇报上写的,不是讲话里说的,要到实践中去感受。从讲授到感受,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又是思政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从教学到认知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培养具备理想信念的综合性农业人才,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有切身感悟,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改造“三农”认知“旧”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下大学生尤其是农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更多实践机会,把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与假期社会实践、“三支一扶”等志愿服务相结合。通过接触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支农”的思想认知,了解实际需求,掌握实用技能,坚定理想信念。

   营造建功立业“新”途径。首先要抓住“三农”发展的新机遇。农业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延伸出生物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等多种形态,农村由偏远落后逐渐呈现生态环境等独特优势,农民也正在经历着由低收入群体向规模化、职业化、标准化转变的历史进程。把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增强党的“三农”政策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广大青年学子理解、把握、抓住“三农”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由“要我去”到“我要去”的转变。其次,利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空间。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三农”领域也在经历同步转型。把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重点是提升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大学生协助扶持脱贫人口在乡村旅游、农村传统技艺、土特产加工等领域自主创业,鼓励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最后,开拓建功立业的新途径。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为新时期相关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创业途径,通过一堂堂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想与行动一致的“大思政课”,引导他们把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作者:刘昱辉,系中国政法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