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高西沟:黄土地上的绿色变迁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7月31日电(记者吴鸿波、雷肖霄)“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曾经是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的写照。自20世纪50年代起,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高西沟村便开始探索治理水土流失,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典范。

  盛夏的高西沟村郁郁葱葱,鸟语虫鸣不绝于耳。

  走在茂林间,当了近10年护林员的高治前心生感慨。对比过去,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前我们高西沟的山上光秃秃的,留不住水土。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态综合治理,山上植被好了,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高治前说。

  和高治前一样,许多上了年纪的高西沟人见证了这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

  1953年起,为了打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存困局,高西沟村干部群众填沟打坝、修梯田,开始了初期水土治理。由于缺乏科学经验,控制土地“跑水、跑肥”的效果并不理想。20世纪60年代,高西沟人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实施“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对全村水土治理进行科学规划。到20世纪70年代,全村85%的山沟得到治理,生产条件有了改善。“早期的山田建设让粮食产量提高了,大伙意识到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高西沟水土保持治理开始进入草地管理、养林护林的巩固提高阶段。”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

  在此后的生态建设实践中,高西沟村尊重自然规律,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的原则,坚持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逐渐形成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这种做法使全村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维护,高西沟村实现了山青水绿,旱涝保收。

  进入新世纪,高西沟村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规模实施封山禁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且将用地模式调整为“三份林地、两份草地、一份耕地”。目前全村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70%,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土地利用由农业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化。

  对高西沟人来说,“吃不饱肚子”成了历史,“吃生态饭”变为共识。近年来,当地积极发展小米、山地苹果等特色农业产业,依托良好自然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共享生态红利,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51元。“把水土流失管住,让生态环境变好,才能让乡亲们安居乐业搞生产。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爱护高西沟的山山水水,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姜良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