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看山东滨州百年非遗百花齐放 发布时间:2022-07-21 来源:光明网 大众日报

  山东滨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7月5日—7日,记者对滨州市部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探访,在行进体验中感知滨州非遗文化魅力。

  “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首广为流传的童谣里提到的捏泥人,指的就是惠民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兴起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以红黏泥为原料,再掺入棉絮和面浆。单面娃、双面娃、三面葫芦娃等不倒翁造型类泥娃娃,色彩鲜艳,风格喜庆。在当地每年农历二月二火把李庙会,手工匠人都会赶制出一大批泥人到庙会上售卖,这一天来赶集的人一般都要买几个泥娃回家,称为“拴娃娃”。

  把创新和传承融入泥塑中,让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焕发新生机。惠民县在创新泥塑产品的同时,还加大对泥塑技艺的传承力度,通过泥塑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泥塑艺人到校园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泥塑技艺。在惠民县文化馆皂户李镇分馆非遗展厅,惠民泥塑非遗传承人张凯正在对一批泥塑作品进行上色。泥塑制作是手艺活也是功夫活,从取泥制泥到上浆、擦粉、上色、开眼等,20多道工序一样也急不得,仅头发上色就要9遍。

  滨州非遗正以视觉、味觉、听觉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享受,展现独特魅力。历经千载更迭转变的酱菜,深入味蕾记忆,成为一份沉淀的乡愁。在“中华老字号”企业——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省级非遗项目武定府酱菜起源于1618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早在明朝初期,惠民县就出现了一些酱菜商号,后来又有了元香斋、仙泉居、福元居、大同、天顺栈、福泉永、万顺成、春和祥等八大商号延续下来。自清朝乾隆年间,仙泉居的酱菜曾多次进贡朝廷,有“进贡小菜”之美称。

  400多年来,武定府酱菜的创建东家、掌柜、经理、师傅等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替。时至今日,武定府酱园已改制为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但其产品制作、质量要求,仍沿袭古老的传统工艺,少用化学添加剂和催化剂。古老技艺搭乘企业发展的快车,让400多年的美味历久弥新。

  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章丘梆子,也叫“山东吼”,历史悠久、流行区域较广,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据1995年《阳信县志》载:县境内流传河北梆子、东路梆子最早,已有300年历史。阳信县非遗中心为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于2014年开始对东路梆子展开挖掘保护工作。2016年,东路梆子获批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路梆子剧目有400余种,目前当地搜集到的只有347种,滨州地域班社、剧团演出过的有290种。题材是从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大多是帝王将相、精忠报国、壮士侠义以及爱情、生活情趣等内容。

  滨州无棣名点——塘坊糕点,百年老店起自市井民间,如今已声名远扬。无棣塘坊齐鸣斋糕点,有鲁北“稻香村名点”之美誉,从清同治年间得帝师大厨真传经营棋子火烧小店起步,传至五代传人赵玉森,秉承“用实心用实料,用良心做点心”的祖训,将百年老店打理得风生水起。恢复祖传五龙糕、苹果酥、莲花酥、芝麻条、一品火烧等近百个品种,使塘坊齐鸣斋糕点成为地方美食品牌。

  非遗项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滨州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滨州市已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186项,它们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对外展示滨州形象的窗口,同时也丰富了滨州市民的文化生活。(程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