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南海之滨,战车轰鸣。南部战区海军某团一场夜间发射演练拉开战幕。
随着作战命令下达,该团官兵迅速穿戴夜间装备,有序登车。夜色中,战车蜿蜒如长龙,快速向目标地域进发。
“下半夜是人体生理机能疲劳期。这个时间段组织训练,对参演官兵是个不小的考验。”该团指挥员钱爱飞告诉记者,他们坚持“情况预想灵活、环节衔接紧密”原则,紧贴实战需求制订训练计划,实打实锤炼部队夜间作战能力。
此前组织的一次夜训中,经验不足的通信号手林楚因一时慌乱,造成线路连接时间延迟,险些贻误战机。
为补齐夜间训练短板,该团采取“打牢基础、实操检验、滚动提升”的方式,多次组织暗夜条件下精细化训练,引导官兵形成“肌肉记忆”。
“遭生化袭击。”车队行进途中,“敌情”突至。官兵迅速进入防护状态,展开毒剂侦测和洗消作业,车队很快安全驶出“沾染区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辆战车“受损”,官兵在暗夜环境中保持警戒的同时,齐心协力、默契配合,迅速排除故障。
车队抵达发射阵地后,通信联调、导弹测试等工作同步展开,作战指挥和保障要素一体联动。不料,导弹进入发射流程时,2名操作号手被判定“负伤”。班长胡有志立即组织减员操作……
“发射!”随着命令下达,号手迅速完成参数装订,各项操作流程按实战要求进行,模拟实施导弹攻击。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该团领导告诉记者,此次演练,他们围绕快速机动、导弹攻击等科目展开专攻精练,将场景设真、特情设险,检验提升了官兵协同配合、应急处置能力。(李一鸣 本报特约记者 薛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