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扯一块白布,亮一盏青灯,尺把小人便将世间百态精彩映现于皮影上。华丽的皮影,是由皮影艺人雕刻彩绘而成。在山西“皮影之乡”孝义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孝义皮影传承人胡发伟,沿袭着千年皮影的传统雕刻手法,用匠心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俗中见雅 小中见大
孝义地处三晋腹地,这里有中国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了明、清时期孝义一带皮影的实物以及演出道具,后院还有数座移建的专演皮影木偶戏的乐楼。孝义皮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孝义皮影的雕刻制作繁而不乱、简而不疏、刀法犀利、色彩简洁,线条遒劲有力。既于古朴粗犷中显现出古老艺术的率真气质,又体现了黄土高原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胡发伟的皮影工作室,就在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旁边,20平方米的小平房,堆满各式各样的皮影道具,斑斓色彩间显现着皮影的别样奇幻。在胡发伟口中,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电影”,也是最早的“卡通”。而在胡发伟眼里,孝义皮影更是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绘画、雕刻的民间艺术,俗中见雅,小中见大。“百年世事三更月,千古风流一夜灯。”皮影既是演出道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
转皮走刀 刀人合一
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半透明的牛皮上,胡发伟正在雕刻一件柳叶蛾眉、发髻高挽的古典仕女皮影作品。巴掌大的皮影人头顶上盘错着3个飞天发髻,从脸部到发髻之间拇指大小的面积上竟然雕出了30多根头发丝,每根直径不到0.14毫米,雕刻过程堪比外科手术。胡发伟说:“头发丝儿太细,不能描样,只能凭经验跟着感觉走。最难的是转刀,转不好头发丝儿断了,皮影就毁了。”皮影制作步骤中最重要的是雕刻,雕刻讲究的是转皮走刀,刻刀把把不同,每一个线条都传递出独有的韵律与节奏。胡发伟精细的雕刻使得粗犷质朴的孝义皮影展示出精细灵秀的一面。他说掌握皮影雕刻手艺的绝活,必要人刀合一、物我两忘,没有很强的设计绘画能力和十多年的雕刻功底很难做到。
从一张原始皮子变成色彩斑斓的皮影,需经过严格的选皮、拷贝描样、湿皮醒皮、雕镂着色、火烙组装等工序,才能成为“影人”上戏。“现在很多皮影是用机器制作的,速度快,产量高,但没了人工的起刀、落刀,也就缺少了皮影的灵魂。”胡发伟因此坚持手工雕刻,秉承传统方法制作皮影,以此赋予皮影别样的情致。
渐寸之功 日积月累
偶然的机会,胡发伟给皮影剧团修复皮影戏中损坏的“影人”和道具,从此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他师从既制作皮影又进行皮影戏表演的老艺人梁全民和李世伟,逐渐掌握了皮影制作绝活。1997年至今,这一痴迷就是20多年。他制作的《仕女图》《关公图》《状元图》等作品在省、市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多次获奖,并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2014年他被授予“第三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曼舞轻歌皆世态,繁弦急管尽人情。”灯与影的默契相融,演绎着世间的悲喜沧桑,寄托着百姓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千百年来,孝义皮影以其独特的娱乐形式,深深扎根在广袤的民间。胡发伟倾尽心力从事皮影制作,努力把孝义皮影升华成为艺术品。
他制作皮影,既保持传统,又创新发展。以前的“影人”造型为“五分脸,七分身段”(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半个脸)的侧脸造型,他重新设计的“影人”从侧影变成正影,突破了皮影雕刻的传统手法。
在题材拓展上,他对皮影的底图、元素做了深入的发掘,从古代文化素材到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大大丰富了皮影的表现内涵,满足了中外顾客不同的审美要求。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