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成都6月28日电(记者周洪双 通讯员陈晨)6月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召开新发现碑刻新闻通气会。通气会透露,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馆在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蚀现象,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经专业机构对墙体进行扫描和清理,新发现15块碑石,根据空间位置和碑文内容,判断其分属8通碑刻。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肇始于公元223年刘备归葬惠陵,1672年经大规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筑格局,是现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庙。
据清道光年间纂修的武侯祠历史专志《昭烈忠武陵庙志》记载,曾在诸葛亮殿内存在过的碑刻共24通。在本次发现前,诸葛亮殿存有碑刻17通,分布在北壁东、西次间和后墙壁,年代上至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下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跨度412年。
本次发现的碑刻年代最早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最晚为清道光元年(1821年),跨度近150年。其中5通在庙志上有所记载,可与其相互印证,另3通未见记载,是对武侯祠历史的重要补充。
据了解,新发现的碑刻内容丰富,含时任四川主政官员题记、乾隆朝状元书《出师表》、武侯祠祭祀活动记录、文人墨客访谒留书画等。
随碑刻发现至今,武侯祠博物馆多次邀请文物管理、文物保护、石刻研究、古代建筑、科技考古、书法艺术、陈列展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调查、价值评估和业务指导。
本次发现碑刻是国内罕见的历史建筑博物馆文物发现,在国内历史建筑博物馆中当属百年不遇。专家一致认为,本次新发现对充实武侯祠历史意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巴蜀魅力和时代精神有重大价值。
记者在诸葛亮殿看到,不少考古人员正忙着对新发现的石碑进行鉴定和修缮。大殿北面墙壁那面看似斑驳朴素的庙墙,所处正殿正位,正是新发现石碑的位置,被临时搭建的白色围墙所隔离,游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刚刚发现的部分清代石碑。
本次新发现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时任四川按察使宋可发,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便由他发起主持。此碑为武侯祠现存其唯一真迹。
“‘眼底江山’出自宋代诗人黄庚的名句‘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尽诗’,配上‘以篆隶笔法入行草’的大气书法,尺方一碑,足见天府文化乐观包容、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马萍说。
“本次新发现的《再捐祭产碑记》,生动再现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动的壮观景象。”马萍说,碑文记载了数十人的捐款名单,五湖四海的民众为焕新宗庙、赓续文脉而慷慨解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驰而不息。
此前,相传岳飞书写的《出师表》是武侯祠博物馆的一绝,游客纷纷慕名观之。让游客惊喜不已的是,此次还发现了著名诗人、藏书家石韫玉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碑。
在石韫玉的学生聂铣敏入川任职后,石韫玉寄来《前、后出师表》手稿,聂铣敏为其立碑于武侯祠。可查到的资料表明,石韫玉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景仰诸葛武侯的品德和气节,所以重书二表表达敬意。
除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献意义,此次在成都武侯祠新发现的清代石碑,不论其书法艺术的精湛,还是刻工技艺的精能,都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这批石刻中,最亮人眼球的是《眼底江山》石刻。”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邓代昆认为,该石刻属行草书法,用双钩围刀刻成,在结字上不掩有篆隶书的痕迹。此书书风潇洒张弛,笔势振迅,似应出自宋代米芾的法范。而其舒展雄放中,又不乏旖旎柔婉。
本批石刻书法,除了《眼底江山》是大字外,其余的大体都同属小字。虽有些石刻已漫漶毁损,但只要细心审视品嚼,其书法仍是各见风致,各呈趣味。
具体来看,《前、后出师表》由现存七块刻石镶嵌而成,虽属小字,却是大作。游客纷纷感叹,此碑书法皇然端庄,色正芒寒,大有“与斯文同光”的意蕴。
邓代昆说,此碑用笔玉润珠圆,不难看出其根底是王羲之,但其结字宽博深稳,这一点又可能来自颜真卿。他说:“不论从书写人的身份还是从书法艺术本身去看,《前、后出师表》是这次所发现石刻中的重头戏。”
“《再捐祭产碑记》书风古雅典丽,度其胎息,应当属于二王。”邓代昆说,碑文点画中又时时透出一种圆融遒逸的笔致,与唐代虞世南书的《孔子庙堂碑》大相仿佛,因此不能排除它曾受过虞书法脉的影响。
目前,新一轮的碑刻发现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武侯祠博物馆将进一步做好科学保护,深入研究,有机更新,协调展示,传承推广,让保护研究成果早日惠及大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