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亲历改革时刻】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大年初一,车从钱塘江出发,向南蜿蜒行进,经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经新昌的沃洲湖、天姥山,至天台山石梁飞瀑。这一带留下了名篇诗章无数,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相传是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古代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走出来的山水人文之路。
在1月刚刚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省长袁家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好大花园建设,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
车行至“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浙江省新昌县,记者到访这些散落沿线的古村落,看一看它们如何书写新时代的篇章,讲述传统和改革的故事。
民俗文化“活”起来
儒岙镇南山村,坐落于天姥山麓,李白曾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名篇。
“这个距离县城20多公里,几乎没有任何区位优势的小山村,早在上个世纪就因胶囊产业的发展,成为镇里首个‘亿元村’。几年前,县里对胶囊行业进行整治,南山村转向将民俗文化和摄影特色旅游相结合。”儒岙镇党委书记求雪军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南山村还成功创建了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村落、非遗旅游村、民俗文化示范村。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梁柏林是本地人,从事摄影30多年。在南山村,梁柏林发现村里“散落”着传统老手艺、古建筑,“而这些都是摄影者最喜欢的创作内容。”他在南山村的采风照片发布后,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于是,村里决定建设摄影创作基地,在修缮古建筑的同时,将编草鞋、磨豆浆、榨油、纺线、捣麻糍等10多项老手艺进行了重现。很快,一些村民成为“模特”,在他们手中,老手艺真正“活”起来了。“我们会给老人一定的报酬,这样一来,大家的获得感会增强。将来,我们还计划重现30多项老手艺。”梁柏林介绍,去年,该村就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以后村里还要建一个民俗博物馆,不仅展出老物件,而且要让老手艺有一个活的传承。”求雪军说,“挖掘非遗文化能有助于开发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是古村活化、文化繁荣的有效路径。”
“美丽经济”火起来
东茗乡下岩贝村,村下是岩山,村居山背之上,故名下岩背。又因“背”与“贝”音近,写成下岩贝,是有名的茶乡。
初春的江南,寒意十足,山峦之间韩妃江的水汽浸润茶园,一派“云上茶乡”的景象。眼前3000多亩高低起伏的茶山,一望无垠。
本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地形地势,下岩贝村却走出了一条“茶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的新路子。一间间精致的民宿,以白、棕为主色调,加入“禅茶一味”的内涵。这个春节虽然江南阴雨,但远山、茶园、云雾,仍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90后周冰儿,是下岩贝村首家民宿“茶香人家”的经营人。每年春节,都有一批在杭州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这里住上几天。刚刚过去的大年二十九,虽然阴雨连绵,仍有10位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中外游客相聚“茶香人家”。大年三十上午,他们沿韩妃江徒步,下午一起剪窗花,包饺子,学做新昌芋饺。吃完年夜饭,一起放烟花,围着篝火炉聊天烤红薯。
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正英介绍,下岩贝村现在一共有民宿13家,床位150余个,遇到小长假,这些民宿基本每天爆满,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提前半个月订好了房间,去年国庆期间,这里就接待了4万人次,每天有近5000人次的游客来游玩。
等天气暖和一些,还有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诗词书画爱好者前来进行茶园骑行、户外瑜伽、篝火晚会、星空露营、纳凉看戏,一年一度的大型茶文化节活动,更是各国茶友相聚的盛会。下岩贝村在发展“茶经济”时提升了“茶文化”,“茶文化”又促进了“茶经济”。
这就是俞正英口中的“美丽经济”,乡村振兴不仅仅改造农村面貌,更是建设美丽家园、和美人心的一部分。
乡村“春晚”唱起来
梅渚镇梅渚村的历史可上溯到宋代,是浙江省首批4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之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窗栏上的雕花,鹅卵石、青石板铺成的古道,在这湿冷的空气中,更显得古意盎然。
沿着古村内宅前塘、古街、台门,一路走到文化礼堂,一路上都是新昌调腔、古曲十番、南州叠罗汉、东茗布袋木偶、张家店舞龙、三坑秋千船、梅渚剪纸、梅渚舞狮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被称为古村的“非遗盛宴”。
老台门内正在热闹地表演“梅渚十番”,这是一种由二胡、琵琶、扬琴、箫、管等古典乐器组合在一起的演奏。村里一位老人介绍,梅渚十番的前身是200多年前清朝宫廷音乐,是村里的老祖宗将这一演奏方式从宫廷引入民间,是梅渚村的“村宝”。
前些年,由于资金紧缺、人才流失,十番濒临失传。2007年,村里经营五金生意的石苗林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购买十番乐器,重组了梅渚十番演奏队。就在年前,石苗林带着从杭州、上海赶回来的队员们在梅渚村的乡村“春晚”上亮相了,引起了乡亲们的热烈追捧。“如果没人听,就是古董;如果没人演奏,就是摆设。我们希望每一次演出,都有人听。有人听了,我们的传承就有意义。”石苗林说。
石苗林参加的这场狗年“春晚”已经是梅渚村在文化礼堂连续举办的第8年乡村“春晚”了。能容纳1200人的文化礼堂座无虚席,站在过道上的,挤着合坐一条椅子的,从外村外县赶过来看的,气氛相当热烈。
村支书黄黎明介绍,最近10年来,村民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开始经常聚集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不仅仅是梅渚村,光新昌县就有104个拥有文化礼堂的村,通过自排自演的形式,或以县文化馆送节目下乡的方式,上演了一台台乡村“春晚”,这些“村晚”将乡亲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唱出了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