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社会纵横

别把老家当成农家乐 发布时间:2018-02-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现在,把村里的年轻人聚起来着实不容易。

  在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马营自然村,长辈们男人有男人的圈子,妇女有妇女的圈子,而20多岁的年轻人却总也凑不成群。虽然小时候在村子里一起长大,但因为之后的求学、就业和生活圈子的差别巨大,渐渐地,这群年轻人的关系也就疏远了。每逢春节回乡,他们多是宅在家里,相互之间不大走动。

  这次多亏了全村的祈福聚餐活动。马营是个宗族村庄,正月里全村人会到祠堂参加祈福聚餐。这一次,村里特意把几个年轻人安排在同一桌。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些年轻人不太愿意参加。

  “我妈不希望我老宅在家里,劝我趁这个机会多出来走走。我也觉得应该参加一下,经常不去会被认为没礼貌吧。”如果不是被母亲催着参加这个活动,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在厦门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的张航已经回家了。

  在外时间长了,有些回乡的年轻人已经忘了怎么称呼村里的长辈,更别提如何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了。即使在祈福聚餐的饭桌上,年轻人聊的更多也是互联网上的趣闻,而不是村里的事。

  大学毕业的张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用“悬浮”“飘着”这些词来形容现在自己和村子的关系。“就是那种慢慢脱离村庄,变成家乡的陌生人的感觉。”张明解释说。

  “也不能完全赖我们年轻人。”张明说,以前他也曾热心参加村里的公共事务,也想帮着大人们一起搭个棚、摆张桌,却被父母斥为不务正业,“有这闲工夫不如回去好好看书。”

  很长一段时间,村里长辈都不太愿意“小年轻”们“插手”村里的公共事务,认为他们“只会帮倒忙”。

  不过,这种情况似乎有了些变化。

  一些已经扎根城市的村民和当地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回村参加公共事务活动。

  40多岁的张琴一直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这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乡情,亲情和家族观是培养其他情感的基础。”如今他早在北京扎下了根,却也尽可能每年带着孩子参加祭祖和其他重大民俗活动,“这样孩子以后才会想着回来,不会把老家当成住一两天就走的‘农家乐’。”

  张琴和孩子得到了村民的称赞,也起到了示范效应。不少人表示今后也要多让孩子回来参加老家的集体活动。(记者 张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