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故里话传承
——写在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1周年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昆曲入遗21个年头了,而它已经整整陪伴了我62年。我愿它永葆它的格调、它的美丽、它的自信、它的境界,永远赋予这个世界至性至情。”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1周年,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胡锦芳隔空送来深情祝福。
随后,由胡锦芳饰演杜丽娘的折子戏《牡丹亭·离魂》演出视频,让昆曲粉丝们重温了老一代昆曲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这段演出是2017年‘昆曲回家’——大师传承版《牡丹亭》的珍藏版。当时我就在现场,时隔四年多再欣赏,感叹经典永远不老。”昆曲爱好者苏梅说。
每年,江苏昆山都会邀请昆曲名家大师回到昆曲故里相聚,为年青一代昆曲演员传授演唱技艺、手把手指导经典剧目。今年,“昆曲回家”以另一种形式亮相。从蔡正仁、胡锦芳,到柯军、李鸿良、张军、龚隐雷、钱振荣,再到俞玖林、顾卫英、周雪峰等昆曲表演艺术家和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以“在线寄语+在线展演名家名段”的形式表达对昆曲的祝福。同时,全国昆剧院团长寄语、“中国好戏 艺起同行——百部优秀剧目云展演活动”等,陆续在“昆山昆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让海内外昆曲人得以在“云端”相会。
作为全国第八个昆曲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将建院7年来出人出戏出精品的成效,通过视频展演对外展示。原创昆剧《顾炎武》、改编经典《梧桐雨》、改编昆剧《浣纱记》等5部大型剧目,以及12出由名家传承的经典折子戏《双珠记·投渊》《玉簪记·琴挑》《西游记·借扇》等,无不浸透了老一代昆曲人的心血、年青一代昆曲人奋力悟道的汗水。
放眼全国其他七大昆曲院团,就算最年轻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也有45年历史了。成立于2015年12月的昆山当代昆剧院实在太“年幼”,人才的集聚、折子戏和大戏的传承显得尤为急迫。院团成立之初,便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联合培养了39名昆曲委培生。
“一个院团的底蕴看折子戏的储备,这是院团的‘看家家底’”。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之初,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龚隐雷应邀担任艺术总监,“但我更喜欢当他们的老师,把传承抓得紧紧的。”龚隐雷说。除了“磨”折子戏,也让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大戏。排练由元代杂剧改编而来的昆剧《梧桐雨》,龚隐雷安排了四个“杨贵妃”,两个“唐明皇”,“目的是给予每个青年演员充分锻炼、公平竞争的机会。”龚隐雷说。
以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曲领军人才由腾腾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昆曲人才,在昆山当代昆剧院快速脱颖而出。依托人才优势,2021年起,昆山当代昆剧院启动昆曲传承“拾遗计划”,挖掘、整理和复排近30年来未登台演出的折子戏。此次云展演,这些折子戏也将得到充分展示。
昆曲以其极高的美学品位和细腻婉转的表演风格,六百年来从不缺观众。那么,昆曲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来自哪里?由白先勇担任总策划、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在苏州大学存菊堂首演并走向全国300多所高校。“昆曲最主要的生命力来自年轻人。因此昆曲要走向学校,走向年轻人。”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说。
“文化需要慢慢积累和沉淀,我们等得起。”“昆曲之乡”昆山巴城镇相关负责人说。巴城老街上的俞玖林工作室初创时期也曾门庭冷落。近十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俞玖林工作室推出的“知名昆曲演员分享会”一票难求,很多广东、新疆等地的昆曲粉丝打着“飞的”而来,就为了当面聆听名家分享心得、观摩经典片段。间或,他们还能看到巴城中心小学小昆班的孩子们在此演出经典折子戏片段。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昆山挂牌成立全国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演出机会的增多,使得这些孩子有丰富的登台经验,举手投足间,俨然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昆曲小演员。
当年,白先勇在众多青年演员中一眼相中了俊朗、秀美的俞玖林,担纲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一角。如今,作为昆曲传承的中坚力量,俞玖林不仅担起了传授苏昆青年演员的重任,还亲自为自己家乡所在的巴城石牌中心小学小昆班学员制订教学计划;并把自己的昆曲启蒙老师吴美玉“请出山”,驻扎在巴城石牌中心小学担任小昆班的教学老师。快80岁的吴老师一直坚守到前年,才“告老还乡”回南京。经她手雕琢的学生,很多都考取了上海戏曲学院、江苏省戏曲学校,此生与昆曲结缘。
昆曲就是在这样的因缘际会间代代相传。长达30多年的小昆班教学,在昆山各级政府传承昆曲理念的支撑下久盛不衰,目前全市开设了21个小昆班,累计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先后有百余名学员进入专业院校深造。5位从昆山走出去的昆曲专业演员获得了中国戏曲“梅花奖”,柯军、李鸿良、俞玖林、周雪峰、顾卫英,他们从昆山走出,又从北京、南京、苏州汇集到昆山,用一出出戏、一次次传承来反哺自己的故乡,也是昆曲的故乡。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