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冯晓婧: 浇灌民乐传承之花(人物) 发布时间:2022-05-10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首曲子以白居易诗歌《长恨歌》为素材创作,发挥了古筝的按滑音和颤音等技法,带有浓郁的陕西筝曲韵味……”4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传统民族器乐经典作品研究”课上,古筝表演专业硕士生导师、青年古筝演奏家冯晓婧正给学生详细解析经典曲目《云裳诉》。

冯晓婧出生于山东枣庄的一个教师世家,是鲁筝名家韩庭贵的关门弟子,先后受到筝界泰斗曹正、邱大成的点拨传授。鲁筝是“北派古筝”的重要代表流派,有“大指小关节托劈”等独特的演奏技法。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冯晓婧不断汲取艺术养分,勤学苦练,最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直读到博士,师承王中山、邱霁等名家。20余年的古筝研习,让她对古筝艺术有了深刻理解,而尊师重教的家庭熏陶又促使她走上了民族音乐的教学岗位。

古筝是中国独特而重要的民族乐器,也是学习人数最多的民族乐器。“与弦乐相比,古筝入门比较容易,所以学的人特别多,但若要深入学习,掌握其相应的弹奏技巧就没那么简单了。”冯晓婧说。

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古筝表演专业更加注重古筝表演与师资培养的结合。如何让“学术”与“艺术”对话,创新传统古筝教育,是冯晓婧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她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外语、论文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即使是艺术生也不能放松学术追求,要能熟练阅读中英文文献,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对待艺术开放包容,鼓励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很多走上了中小学教学岗位,承担着下一代民族音乐教育的责任。他们的能力和视野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普及与传承。”冯晓婧说。对于古筝的教育教学来说,表演很重要。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舞台,她带着学生组建过多个乐团,如北师大筝乐团、和雅乐坊、BNU室内乐组合等,这些乐团的成员大多具备双学历、跨学科的素养。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和演出,荣获许多重要奖项。

2018年,受美国普林斯顿国际中国音乐节邀请,冯晓婧带着10多名学生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及纽约卡内基音乐大厅比赛和演出,并参与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2020年,她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汪悦进教授团队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借助民族音乐、古典建筑等学科,对实验性项目《洛阳·幻城》《中国音画》《牡丹亭》进行中国精神的提炼,并对之进行三维数字化重构,以不一样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展现给世界。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母语,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冯晓婧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她希望能培养出更多兼具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传统文化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学生,为民族音乐教育浇灌更多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