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科技教育

南繁科技创新助推种业振兴见闻记 发布时间:2022-04-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海口4月27日电 题:“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科技创新助推种业振兴见闻记

  新华社记者柳昌林、罗江、于文静、张志龙

  三亚市天涯区,中国种子集团南繁育种基地稻浪滚滚。“3,2,1……”随着倒计时结束,该集团水稻测评总监周华开启直播首秀。

  23日,157个水稻优质品种观摩会原本要在基地举办。疫情导致客户无法到场,周华改为在线上“云推介”。

  春夏之交,南繁育种基地一片火热繁忙。“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科技工作者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南繁热土成为创新“策源地”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里,3500多台科研设备有序摆放。18个院士团队正围绕育种科研前沿领域攻关:株高为野生型水稻四分之一的“小薇”水稻,可在实验室大规模种植、筛选;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的“高VC生菜”,维生素含量可媲美猕猴桃……

  成立近一年,实验室协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9家联席成员单位,聚集约800名科研人员开展种业创新研究。“定位‘南繁硅谷’的硬核支撑,实验室致力成为国家种业的战略科技力量。”该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说。

  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海南三亚等地成为育种家的福地。全国已育成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培育。但过去实验设备设施缺乏,“科研候鸟”背着育种材料南北辗转;各单位“关起门育种”是常态,科研资源难以“攥指成拳”。

  塔吊林立,车水马龙。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项目施工正酣。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介绍,该设施将揭示作物基因和性状的关联,大幅提升种质资源鉴定、利用效率。

  2019年,崖州湾科技城启动建设。一片荒芜中矗立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实验室、公寓等不断完善,南繁科研从季节性向常年研究转变。

  以前南来北往,彭军这次一待就是两年。“平台建起来,人才留下来。”他说,中国农科院已创建7个南繁科研创新团队,上百名科研人员常年在三亚工作。

  上个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建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在三亚基地,科研人员抓紧分拣耐盐碱水稻新品系种子,运往全国各地。

  “科研围墙”打破,协同创新氛围渐浓。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佳音介绍,科研团队在三亚选育了近2000份水稻种质资源,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分析研究,部分种子在十几个省份试验示范种植近百万亩,平均亩产达400公斤。

  南繁热土成为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将统筹各方力量联合攻关。

  “南繁硅谷”种业全链条雏形初现

  节水旱稻、彩虹西瓜……位于崖州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田间展示推广中心,种植着2000多个作物新品种,为南繁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合作平台。

  南繁热土上,贯穿品种繁育、成果转化、销售加工的“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雏形初现。

  2万多项知识产权在崖州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作为交易供应信息挂牌的高价值专利达2000多项。依托平台,中国农科院和企业完成“丹霞红梨”植物新品种权交易,价格高达2200万元。

  眼下,中国农业大学正与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共建种业联合创新中心。“以成果转化为导向,谁用地、怎么用都要讲清楚。”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院长龚元石说,基地产生的专利、品种企业也享有权益,并优先进行商业化推广。

  打通研发和市场,企业是种业创新的关键主体。600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子集团总部迁址于此,大北农集团落地生物育种专业孵化器……始于一粒种子的南繁事业加速产业化裂变,为迎来开花结果的季节奠定基础。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这些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与此同时,仍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广袤田野呼唤更多良种。

  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良种源源不断从试验田走向大田。在山东,农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背后,一粒粒种子功不可没。“济麦”“山农”“登海”等系列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

  海南到山东距离不近,但在72岁的李登海心里却不遥远。

  崖州区的育种基地里,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钻进玉米地,抓紧时间收获种子,带回山东继续加代繁育。40多年来,他年年到南繁育种。

  坚持育繁推一体化,他创办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多地建立育种基地,在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布局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不断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加快新品种推广。

  1972年至今,李登海带领团队率先育出亩产从700公斤到16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约14亿亩。南繁,见证了人们不断培优品种的努力和收获的丰硕果实。

  永不止步 永攀高峰

  北纬18度,崖州湾畔的平原聚满光和热。去年10月26日,希望的田野传来新消息: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遗愿。

  高产攻关继续,试验田又将迎来丰收。袁隆平生前多年如候鸟般来到海南开展育种科研,他多次提到:“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超过60万人次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如今,86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等老一辈育种家依然坚守南繁。育种家们洒下汗水、收获良种,也孕育出“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精神。

  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建成,“科研候鸟”刘波成为基地负责人。他目睹了老一辈南繁人长年扎根田间,也见证这里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年轻人的到来带来了新气象。“这身汗流得痛快!”一脸黝黑的博士研究生朱林憨笑道。依次播下玉米育种材料,他又“转战”另一片试验田,记录作物性状表现。

  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来到三亚,教室、试验田、实验室、图书馆串起他忙碌的求学生活。他说:“在老一辈育种家的研究基础上,我想利用南繁优势抓紧研究,争取早日出成果。”

  几乎每天,都有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的研究生到基地工作。“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质朴的语言,种在了无数年轻南繁人心中。

  4月21日,崖州湾科技城公共教学区(一期)完成主体验收。这里将实现各高校共享科研设施、教学资源,为种业创新夯实人才基础。

  崖州湾科技城已引进11所知名高校,在培学生1100多人。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的实践中,南繁青年们收获更多荣誉感与获得感。

  夜已深,隆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灯火通明。24岁的易金麒在显微镜下用双手分离出比米粒还小的玉米胚芽。去年,她和所有同事一样拿到了持股分红。她说:“这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能够把个人价值融入到国家需要中。”

  进驻崖州湾科技城近两年,这家公司已成长为估值超过25亿元的高科技种业企业。从研发团队到农艺团队,清一色年轻面孔。

  日新月异的崖州湾科技城,新建道路“隆平街”“传薪街”“振兴路”笔直宽阔。“隆平街”寄托着南繁人对育种家的致敬,与“传薪街”并行通向“振兴路”,种业振兴成为南繁人的共同追求。(参与记者:叶婧)